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海东要闻  区县窗口  新闻中心  领导活动  海东精神  文明海东  外媒看海东
 
 
布尔塘山下乡村振兴“战鼓酣”
来源: 海东日报
发布时间: 2023-01-19 09:09:14
编辑: 海东市委宣传部

  

  □本报记者卫正芳摄影报道

  布尔塘山,位于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大庄村西南处,布尔塘在撒拉语里意为“高处的一块盆地”,相传这里原先是一汪池水,现因怀抱群山,面朝黄河,在农作物丰收时节远看宛若一汪坐落于黄河谷地的天池。

  冬闲时节的大庄村,村道整洁,远处的日光温棚整齐排列,一户户干净、整洁、有序的美丽庭院共同串起了一个美丽乡村。

  近年来,大庄村党支部始终把坚持党建引领、发展绿色产业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绿色产业新路径,按照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思路,采取支部领办、党群共建、能人带动、抱团发展的模式,治撂荒、强产业、聚人气,打造了布尔塘山绿色农业基地、振大生态牛羊养殖场等村集体经济产业,大庄村产业融合村串点成线,蓬勃兴起,取得了村集体“自身造血”和与群众“双赢共富”的良好效益。

  撂荒地变身“致富田”

  “咱们现在看见的这一片耕地以前都是荒山荒坡,随着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将这50多公顷闲置土地流转给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经过整治开垦,去年种上了西瓜、玉米、花生、辣椒等农作物,不仅让撂荒地‘活’起来了,也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加快了我们村生态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顺着大庄村党支部书记马建锋右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层层叠叠的梯田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下,尽管是在草木萧瑟的冬日,也别有一番乡村独特的神韵。

  马建锋告诉记者,早在多年前,眼前的这片耕地就因为灌溉困难、土壤多为湿陷性黄土等多重因素被闲置,数十年来逐渐成为长满杂草、无人耕种的荒地。2020年以来,查汗都斯乡党委政府和大庄村“两委”以撂荒地整治为契机,以“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共创”的发展思路,积极动员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马舍乙四将撂荒地承包下来发展种植业,期间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开展“党支部+企业+农户”共管模式,推广“委托代耕”模式,全力推动现代农牧业的产业开发和田园综合体开发利用。

  “前些年我一直在外面跑运输、搞建筑,这两年回来看见这么一大片土地就这么荒着怪可惜的,土地是农民的根,我也对种植有兴趣,马书记他们曾多次上门跟我沟通,我就想着要不然试一试,要是发展得好还能带动周边的村民就业,也能让大家真正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成果。”马舍乙四说道。

  经过一年多的开垦整治,撂荒地创造出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土壤条件。马舍乙四便种上了西瓜、玉米、花生、辣椒、土豆等多种农作物,依赖布尔塘山下独有的土壤条件和光照资源,农作物长势好,收成也不错,2022年马舍乙四种植各类农作物收入达30万元。因为种植面积大,大多数农作物种植、除草、采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大庄村脱贫户马麦者地便是其中之一。

  “在这里干活离家近,一个月还能拿到2000元的工资。活儿也不累人,家门口挣工资,我们大家都挺知足的。”今年45岁的马麦者地自2021年便在种植基地干活,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采收,冬天整地,一年到头只要有活儿干他就能挣到钱。

  如今布尔塘山下的撂荒地已带动像马麦者地这样的村民就近就业20余人,累计创收达50余万元。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百姓的“致富田”,为村民致富增收拓宽了渠道。

  养殖业蹚出生态路

  “哞……哞……”深冬时节,当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循化县振大养殖专业合作社时,养牛场负责人韩哈三便开始准备饲草、清扫圈舍、喂牛,细心照料自家150余头牦牛。韩哈三介绍,养牛场2022年一年出栏150余头牛,带动当地10余人就业。

  韩哈三是大庄村村民,今年是他养牛的第四个年头。这几年来,通过刻苦钻研养殖技术,他从当初刚入行的“愣头青”摇身一变成为活牛存栏量达上百头的“牛司令”。“这一路走来,感受到政策扶持力度越来越大,这也是养牛场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的原因之一。”韩哈三说道。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韩哈三在查汗都斯乡党委政府和大庄村“两委”的支持帮助下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养牛事业越来越红火。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乡亲们,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养牛散户纷纷改良品种,改进技术。“他给我们提供技术支持,让我们提高了养牛收益。”村民们谈起韩哈三连连夸赞道。

  据马建锋介绍,韩哈三的养殖合作社旁边就是种植户马舍乙四的种植基地,每年秋收后,种植基地里的各类饲草就会通过农机运进韩哈三的青贮池,经过发酵加工后变成牦牛的“美餐”。养殖场里牛羊产生的粪便经收集晾干后加工成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超过30%,又为种植基地的土壤提供了绝佳的养分,“加餐”后的土壤产出的饲草,长势、产量、品质都更高。

  就这样,大庄村“种养一体化”的循环农业模式,通过走种养结合、草畜联动、有机肥还田为一体的循环农牧业发展路子,结合饲草种植、青贮加工、牦牛养殖无害化有机肥生产为一体,完美解决了玉米秸秆回收难和牦牛粪污污染的两大难题。

  餐饮业搭上“顺风车”

  2014年,随着红光村被海东市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历史文化成为查汗都斯乡的精神财富,更成为周边几个村村民增收致富的平台。随着红光村红色教育品牌影响力、辐射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在这里接受红色洗礼。

  “这几年,每年在红光村接受红色教育的党员干部不下10万,仅‘建党节’前后几天,每天将近就有1万人。”马建锋发现,这些来参观学习的人虽然多,但却并没有给相邻的大庄村带来多少效益。

  意识到这一点后,马建锋借着查汗都斯乡创新建立“红色纽带”党建联合体品牌的“东风”动员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韩忠辉在路旁开起了特色农家院,搭上了红色旅游的顺风车。

  2020年,韩忠辉的红旗农家院正式开业,这个占地5.5亩的特色农家院最多的时候能同时容纳400余人就餐,红色资源逐渐衍生为红色经济,农、旅、研、学一体化路线初步成形。

  农家院里最吸引眼球的就是餐单上的“红军套餐”,韩忠辉介绍说,这是为接受红色教育的各地党员干部量身打造的。“田间清苦泪”“绿野红军装”“民族大团结”……一个个农家菜构成了一顿穿越历史的忆苦思甜“红军饭”,新颖独特,吸引着游客慕名而来,一起体验红色参观线路,打卡红色农家院,品尝原汁原味的特色美食。

  “我们打造这个红色农家院,把原有的老房子变成了客房,农家院里的服务员、厨师都是当地村民,所有的食材都是村里自己种的,绿色生态还健康,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就业,还扩宽了销售渠道。”马建锋介绍。

  产业强、生态优、村民富,2020年以来,大庄村分别荣获2020年维稳及民族团结先进集体、2021年度综合考评先进集体、2021年重点工作全乡先进集体、2021年荣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先进单位,2022年大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更是达到了22万元。

  在发展绿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大庄村也不忘改善民生保障,自2021年起,大庄村连续两年举办了全村优秀学子表彰资助大会,为家乡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添砖加瓦。

  “党的二十大对于乡村振兴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下一步,我们村‘两委’将持续对布尔塘山绿色农业基地进行全面提档升级,力争打造成生态农业、特色养殖、休闲采摘、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绿色产业链,为群众持续增收致富开拓新渠道。”说起未来的发展方向,马建锋踌躇满志,信心满怀。

  美丽大庄,乡村振兴;特色产业,未来可期。从“点上发力”到“面上开花”,大庄村乡村振兴开始迈上新台阶,“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正在慢慢实现。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中共海东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浏览本站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分辨率1024*768以上 青ICP备19000163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