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海东要闻  区县窗口  新闻中心  领导活动  海东精神  文明海东  外媒看海东
 
 
尽心尽力办好群众每件事——海东市各地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纪实
来源: 海东日报
发布时间: 2022-11-29 09:52:19
编辑: 海东市委宣传部

  

“云端”宣讲、花儿宣讲、小喇叭宣讲;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走访群众……连日来,活跃在全市各族群众身边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队伍,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讲,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基层、接地气,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播到每个群众的心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近年来,海东市委市政府把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尽心尽力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在办好利民惠民的实事上想办法、下功夫、抓落实,让百姓的幸福感更明显。

办好“关键小事” 解决民生大事

连日来,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正酣。走进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三方村冶兆录老人家,只见冶兆录、韩阿舍老两口正坐在院中晒太阳,初冬的太阳温柔地倾泻在他们身上,照得脸颊红扑扑的。

看到乡长沈瑞进门,年过七旬的老人冶兆录连忙站起身,请他进屋坐下。“大叔,新房住的还习惯吧?今天我们来村上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顺便来看看您,了解一下您生活上还有没有什么困难。”

“新房子好得很,住着也习惯,共产党给我盖房子,解决了我的大难题,党的恩情说不完。”说着老人激动地紧紧握住了沈瑞的手。

说到老人的新房,还要从今年8月份说起。

因受连续强降雨侵袭,冶兆录老两口的三间砖木房因紧挨农田,排水不畅,雨水倒灌至房屋,致使房屋墙面出现裂缝、墙皮脱落。经村“两委”排查后,确认属于危房,不能再住人。老两口膝下有两个女儿,都已嫁人,家中公婆和孩子需要照顾,生活也是捉襟见肘。思来想去,村委会主任冶一卜拉一边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中居住,免费供老两口吃住,一边又向乡党委申请临时救助资金。

得知情况后,乡民政干事马森第一时间入户核查,发现房子确有安全隐患,到了冬天下雪的时候会更危险。与其对房屋进行补救还不如拆除重建,旧房屋拆了后木头、门窗和砖还能再使用,马森当即将帮老人建新房的想法向沈瑞进行汇报,并申请解决了急难型临时救助资金2.5万元。

听到这个好消息后,冶一卜拉立即发动村上年轻的党员群众为老人盖房,在大家伙的齐心协力下,10月初,老人的新房建成,经过老奶奶韩阿舍的一番收拾,11月初老两口就已住上了新房。

“大叔,共产党给你盖了新房还不算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政策,比如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等,我们老百姓能想到的问题,党中央都给我们考虑到了。”沈瑞耐心讲解到。

“听你这么讲,往后的日子就更有盼头了,我们老两口是低保户,每月有低保金、养老金和高龄补贴,就说这个冬天国家还给我们发放了取暖费呢,生病了有医疗保险,老百姓生活的琐碎小事,你们都放在心上啊。”冶兆录高兴地说道。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二十大报告字里行间洋溢着中国共产党满满的民生情怀。”沈瑞表示,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就是要把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自己的“心头大事”办实办好,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持续强化为民服务的意识,聚焦加强基层党建、改善人居环境等重点工作,以实打实的业绩赢得民心,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与解决好群众的困难诉求有效结合起来,以老百姓的好口碑来检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成效。

特色宣讲接地气 百姓生活有奔头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冬天的寒气遍布化隆回族自治县二塘乡红牙合村的每个角落,而这歌声如同一缕灿烂的阳光照亮了大家的心扉。

中午时分,在二塘乡红牙合村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早早在这里聚集,等待着宣讲活动开始。“乡亲们好啊,今天很荣幸能来到红牙合村,看到大家我感到特别亲切,跟大家说说心里话,其实我也是大山里的孩子,我喜欢唱歌,那我就用唱歌的方式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在宣讲现场,中央音乐学院驻化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艺宣讲师何凡正和村民唠着家常,他精彩的演绎、质朴的话语、响亮的歌声,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更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有生气,真正把党的理论送到了百姓家门口。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安定和谐,享受到的政策越来越好,我要发挥好一名农村党员应有的作用,带头做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听完宣讲后,老党员韩海比说。

“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主要要解决谁来宣讲和怎么宣讲的问题。”据化隆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马全成介绍,该县依托化隆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主要宣传阵地,组建了11个宣讲组,采取面对面、心贴心的宣讲方式,用文艺、座谈等形式将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惠民政策以及化隆的未来发展和大家进行了分享,让老百姓听得懂、悟得透会议精神,鼓舞他们奋发向上,阔步奔向幸福生活,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化隆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为一名‘第一书记’,我深感自身肩头责任重大,同时也为自己能参与到乡村建设发展中而深感自豪。下一步,红牙合村将继续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以产业带动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中央音乐学院派驻牙合村“第一书记”闫阳信心满怀地说。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罗桑卓玛说:“我们将以‘化隆大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宣讲平台,发挥‘第一书记’、志愿服务队等作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方式,通过创新宣讲内容、丰富宣讲形式,真正让群众听得懂、学得会、悟得透,让党的二十大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讲精神鼓干劲 干群同心促振兴

初冬,正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黄金时期。在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的尕扎村、杨家山村、李家台村等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机械隆隆作响,开槽机、挖掘机等施工机械在工地里来回穿梭、轮番作业,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我们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经开工,我们村的建设总任务是144.03公顷,涉及321户农户,目前已平整土地112公顷,计划赶12月底完工。”尕扎村党支部书记李春合说,尕扎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着,经过统一规划、平整,高标准农田雏形已现。

村民祁善存告诉记者,寿乐镇尕扎村发展畜牧业的人比较多,牧草需求量非常大,以前村里的土地分散,道路不通,很多土地被撂荒,冬季牧草需要从外地购买,成本很高。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不但有效解决了多年来土地利用的问题,而且机械化作业更快,为大家今后增产增收带来有效的保障。 (下转02版) (上接01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高标准建设就是让“山地”变“宝地”,让“粮田”变“良田”。寿乐镇副镇长林承寿介绍,寿乐镇尕扎村、杨家山村等村地处浅山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开展之前,这里的很多山地因碎片化且又贫瘠,灌溉难度大,施肥比例不好把控等原因长期被撂荒,不仅难管理还浪费了土地资源,现在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实现了“小田改大田”,将零散化、交错化土地充分利用起来,恢复耕种,确保亩亩田地都能实现种植效益最大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看来我们的现代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还要继续壮大。这样才可以让我们村民更有奔头,‘甜日子’还会更甜。”初冬时节,走进互助土族自治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特色蔬菜展示棚,各种种类繁多的蔬菜不仅长势良好,栽培方式也很奇特,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蔬菜全部采用无土栽培技术,不但可以提高产量、增进品质,还可以减少病虫害,节省土地和水肥。

一旁,趁着休息间隙,互助县组织的“七彩联盟”宣讲团以特色产业为切入点,向园区内的工作人员们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让村民们在丰收的喜悦里聆听党的“好声音”,共话新时代农村幸福美好生活,为乡村振兴凝聚更强合力。

据互助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科技研发部副部长马长莲介绍,今后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产业兴、百姓富、集体强为目标,不断探索新模式、开辟新领域、激活新动能,以新业态激发农业新消费,以新营销升级农业新品牌,用电商“新农业”带动乡村农副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谱写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

思想在交融,共识在凝聚,信心在传递。冬日里团团围坐,热情洋溢地宣讲、气氛热烈地讨论,充满喜悦和期待……这是当下河湟大地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现场的简笔勾勒,从田间地头,到厂矿车间,再到乡村社区,一场场宣讲如一场场及时雨浸润着大家的心脾,更激荡着大家的心绪,进一步激发起大家干事创业的决心信心。

(本报记者 胡生敏 执笔 记者 周晓华 郝志臻 祁树江 巴迎桂 参与)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中共海东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浏览本站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分辨率1024*768以上 青ICP备19000163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