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海东要闻  区县窗口  新闻中心  领导活动  海东精神  文明海东  外媒看海东
 
 
海东花海经济为乡村振兴“锦上添花”
来源: 海东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8-02 09:48:13
编辑: 海东市委宣传部

  梨花节、油菜花节、杏花节、桃花节、洋芋花节……近年来,海东以各种花卉为主题的旅游节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在不知不觉的几年里,到海东看花已经成为时尚,“花海经济”逐渐成为海东农业农村发展的新业态。

  近年来,海东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发展花海经济,开发乡村旅游,将“花海经济”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一种新业态,充分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农业生产型、投资开发型、闲置利用型花海经济,促进观光农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路径、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实现“一花多赢”的发展效应。

  以花为媒擦亮乡村旅游名片

  宽阔平坦的村级广场,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青瓦白墙的屋舍,花海景区内,一片片花海满眼醉人,一缕缕清香扑面而来……7月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乙日亥村宛若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集休闲体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园吸引四里八乡的游客纷至沓来。

  白庄镇乙日亥村被誉为循化县进入甘南藏区的门户,这里是连接藏区的茶马古道,也是唐朝塔城遗址的坐落地。“乙日亥”在藏语中是美丽的意思,而在撒拉语中又是遥远的意思。正因为这个美丽而遥远,使得乙日亥村保持了一个相对原生态的自然景观。

  几年前,乙日亥村还是一个十分落后的贫困山村,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群众观念守旧,导致大多数老百姓还徘徊在贫困边缘。

  “得益于好的风景和生态,我们如今捧上了旅游的‘金饭碗’,村民的钱包慢慢鼓起来了。”乙日亥村党支部书记自豪地对记者说,在实施精准扶贫中,乙日亥村将乡村旅游作为主打产业,在村口处流转土地80亩,打造花海基地,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得到了循化县委县政府及广大游客的普遍认同。

  近年来,海东市为擦亮乡村旅游名片,充分挖掘景区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工程和旅游扶贫等项目,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发展旅游产业。

  乐都区碾伯镇下寨村利用原有的梨园,围绕生态旅游做文章,成功举办梨花节、农家乐厨艺大赛和乐都果蔬采摘等活动,扩大梨园知名度,宣传河湟餐饮文化和发展蔬菜基地,构建起了集景观、餐饮及农副产品加工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经济产业链。峰堆乡上一村积极探索“旅游+农业生态”模式,以特色产业为引领,加快马铃薯种植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的融合。峰堆乡上一村连续成功举办两届“海东市洋芋花海艺术节”,打响了“多彩峰堆、富硒洋芋”的品牌。高庙镇卯寨沟新庄村以村集体产业为依托,通过村集体全部流转回收土地发展旅游业,规整村庄布局,打造卯寨花田190亩,绿化荒山3600亩,与周边镇村形成了“春有花田、夏有美景、秋有果实、冬有文化”的生态特色产业效应。

  海东市充分发挥河湟文化核心区和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把乡村旅游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加以培育扶持,通过有序引导和政策支持,乡村旅游已成为全市生态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借花造势绘就全域旅游画卷

  为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海东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集休闲农居、花卉观赏、农耕文化体验、水果采摘、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农旅融合发展道路。

  卯寨沟新庄村立足田园风光、生态宜居、乡村旅游的发展定位,联合邻村扎门村和老庄村共同发展,建立卯寨景区,构建“党总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景区运营管理模式,成功打造“红色教育、徒步登山、网红旅游、诗意花田、农耕体验、彩陶小径、河湟游玩、民俗体验、现代种植”10个微型产业链条,建成宜居、宜学、宜游、宜产的“田园综合体”。

  前来游玩的李先生告诉记者,这个景区有着浓浓的田园气息,是一处恬静休闲的好去处,全家人非常喜欢。

  乐都区市民袁静说:“这里空气清新,景色宜人,还能体验到农家美食,对于我们本地人来说是莫大的福利啊!”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海东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发展模式,将乐都梨花节、卯寨花海、洋芋花海节等活动逐步推向市场,持续打响乡村生态旅游品牌,激活乡村生态经济,开辟农村致富路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下寨梨花节已成功举办四届,累计游客接待量达到6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共计1000多万元,带动农户年增收600多万元。峰堆乡成功举办的两届洋芋花海艺术节累计吸引游客1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772万元。

  同时,积极发挥旅游业吸纳就业的作用,通过农业采摘园、农家乐餐馆、乡村民宿等对就业者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弹性较大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项目,就近吸纳本地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妇女、中老年闲置劳动力等就业困难群体,进一步发挥促就业、保民生的重要作用。卯寨景区吸纳本村和周边村的剩余劳动力800余名,每月每人实现经济收入3000元左右。

  “这几年我们接连举行梨花节、洋芋花海艺术节等活动名气越来越大,来这儿休闲旅游、赏花品果的人一年比一年多。”乐都区旅游部门负责同志介绍说。

  如今,海东“花海经济”直接催生了“田园观光游”“观光采摘游”“民族民俗游”等多种乡村旅游形式,带动了1019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年接待游客3936.8万人次,营业收入3.35亿元,休闲观光农业从业人数达21225人次,实现就业人数17732人,有效带动了特色种养、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

  依花增收开辟农村致富路径

  花海经济,是传统种植业与乡村旅游的一次相逢,不仅让传统种植业的价值大大提升,在吃和用的基础上增加了赏的功能,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更为鲜活的内容,拓宽了农民增收的路径。

  油菜籽、洋芋和果树是海东的传统农业产业,其中,油菜籽、洋芋的种植面积分别达到75.8万亩和81.7万亩,果蔬栽植面积达到9.39万亩,油菜花、洋芋花、果花“三朵花”为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也吸引众多城市居民前来赏花观光、休闲娱乐。

  市委市政府基于这一乡村旅游的优势资源,迎合市场需求,引导市民消费,把乡村旅游作为一项富民产业来抓,打造了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油菜花、乐都区下寨梨花、乐都区峰堆洋芋花、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下川口桃花、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杏花等农作物花海品牌,丰富拓展了“田园观光游”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2020年,农业观光游人数突破500万人次,总收入达到2.5亿元以上,营造了“自然风光好,乡土气息浓”的乡村观光农业文化氛围。

  同时,海东统筹推进投资开发型花海经济。结合省市级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建设,统筹安排项目资金0.47亿元,整合各类资金2.1亿元,吸纳社会资本0.7亿元,成功建设了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卯寨、民和县西沟乡南垣牡丹园、民和县古鄯镇山庄村七里寺花海、互助县东和乡麻吉村油嘴湾花海、互助县威远镇卓扎滩村、化隆县扎巴镇本康沟村、化隆县群科镇安达其哈村等集民俗文化、观光采摘、生态休闲、花海体验、产品加工于一体的观光农业示范基地,各示范村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在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的基础上,发展规模小而观赏效果强的花海经济,辐射带动周边农民1150人就业,年人均收入1.84万元,年累计接待游客170万人次,实现景区门票、农家乐餐饮、特色小吃、农副产品销售等综合收入5000余万元,年平均积累村集体经济50万元以上。

  “花海经济”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

  “很多人在闲暇时光都喜欢找个花香四溢的地方享受生活,每年花开、果品上市季节,前来休闲观光的外地游客络绎不绝,赞叹之情溢于言表。”海东市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从最早的蔬菜种植,到如今依托花海经济,融入文化、旅游等元素打造休闲度假地,一二三产联动,全产业链发展的模式效益在海东日益显现,真正做到“绿了山坡、富了农民”。

  花海经济是一个潜力深厚的朝阳产业。如今,田园景观、特色产业、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等乡村特有资源成为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宝贵资源和创意来源。

  下一步,海东市将花海经济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旅游休闲、度假项目相结合,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划,使海东花海资源串点成线,形成整体优势,提高乡村观光农业的知名度。同时,深入挖掘各景区的文化内涵及主题特色,依托花海资源发展餐饮、亲子、住宿及花卉产品的深加工品,打造产业品牌,提高花海经济效益。依托当地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设置手工艺、民俗及农事体验活动,科学开发花卉特色旅游商品,深入挖掘农家美食、休闲垂钓、农事体验等休闲产品,完善旅游度假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选择合适的花卉品种和旅游项目组合,充分体现生态及文化特色,加快补齐花海景区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配套,发展民宿产业,让游客安心“住下来”。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中共海东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浏览本站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分辨率1024*768以上 青ICP备19000163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