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海东简介 | 区县窗口 | 新闻中心 | 领导活动 | 通知公告 | 视频报道 | 优势产业发展
民俗文化 | 民生关注 | 综合信息 | 海东旅游 | 自然风光 | 外媒看海东
喜看生态绿色新海东
来源: 海东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7-22 10:41:56
编辑: 海东市委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多年来,海东市坚定践行这一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绿色代表着希望,孕育着生机。

  从高速公路“四季有绿,两季有花”的绿色景观通道,到海东境内小峡、大峡、老鸦峡三大峡口为重点的湟水河海东段生态修复和景观绿化工程,从湟水规模化林场海东分场建设,再到贯穿海东全境的10处湿地公园……如今,郁郁葱葱的林海,护佑着一块块绿洲,维系着海东山水林田湖草的立体呈现。

  “现在我们也能吃上‘生态饭’了,环境变好了,游客变多了,收入增加了,老百姓的日子更幸福了。”说话的是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加定镇扎隆沟村的村民李建明,他还是北山林场的护林员。当上护林员的这七八年,他见证了这片森林的变化。

  经过多年严格保护,眼前的这片森林给了他们意想不到的“惊喜”,让他深切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意义。

  如今,海东这一片片醉人的绿更加迷人。

  接力传承从数量恢复向质量提升转变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海东作为青海东部门户,是青海对外的第一形象,生态地位尤其重要,把生态建设好、环境保护好不仅是工作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如果说10年前的海东,还受制于干旱与水土流失,是青藏高原众多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之一。那么,10年后的今天,在一代又一代海东人的接续奋斗下,一座全新的绿色城市在青海东部拔地而起。

  2017年,海东市全面启动植树造林“大会战”,全市70万名干部职工、部队官兵、群众、僧侣等参与到了义务植树活动中,全年完成义务植树486万余株。

  2018年,海东市植树“大会战”再次打响,春秋两季百万人次绿化“大会战”完成义务植树764万株,绿化国土51487公顷。

  2019年,一场50万人的植树造林“大会战”又吹响了号角。挖树坑、搬树苗、栽树苗、浇水,一棵棵小树苗转眼间遍布荒山……

  2020年,海东市国土绿化暨全民义务植树“大会战”在乐都区三河湿地公园举行,活动持续10天,每天植树人数为4.1至6.8万人,义务植树330.28万株。

  2021年,海东市委市政府启动百万人(次)植树造林“大会战”,同时召开海东国土绿化暨春秋两季全民义务植树百万人(次)“大会战”表彰大会,动员全市上下再次掀起全民义务植树新高潮。

  连续5年开展春秋两季百万人(次)全民义务植树造林“大会战”,累计参加人数达356.9万人次,栽植各类苗木2767.79万株……经过多年的探索,勤劳的海东人民向荒山荒坡要绿色已成常态,也用实践回答了绿色就是民生,海东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从制度上保证延续性,市委市政府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心坚如钢。

  出台《海东市国土空间利用规划》《海东市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细则》《海东南北两山绿化规划》《海东市湟水河生态景观综合治理规划》《海东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一项项制度,一个个措施,表明了海东既要经济发展“高质量”,也要生态环境“高颜值”,更要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眼下,河湟两岸,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城乡大地,处处是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图景。

  突出重点生态城市山清水秀生活美

  望山见水忆乡愁,体现的是绿色情怀,是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最佳诠释。

  时下,路过湟水河的市民发现河水不再黑臭,河道旁的水泥护坡不见了,岸边栽种了绿植。水中的杂物不见了,取而代之是充满勃勃生机的水生植物。鱼儿回来了,白鹭、黑鹳也飞来了,梯田里一声声的蛙鸣……勾起前来休闲市民的童年记忆。

  近年来,海东市重点围绕湟水河“一条主线”,小峡、大峡、老鸦峡“三个重点”,湟水河两岸绿色廊道和绿色河谷“一个绿廊”,结合湟水河流域综合整治、“大棚房”综合整治等行动,实施湟水河十大绿化工程,重点对平安区小峡口、高速公路出入口西侧、湟水河滨河路沿线,互助县小峡口北侧、曹家堡机场南侧,乐都区朝阳山市级行政中心两侧、朝阳山公园东南侧台地、大地湾湿地公园、老鸦峡西口、高速公路出入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湟水河两岸及高速公路出入口等16个片区实施十大绿化工程,总投资达2.8亿元。

  “这些年,政府出台的关于治理湟水河的政策,确实让我们这些居住在河岸的老百姓受益。以前在河面上经常能看到各种垃圾,水面都是黑乎乎的,大田灌溉后作物成活率也非常低。现在不一样了,河面上垃圾很少见,明显的一点就是水面上塑料袋少了,水清了,河道两侧都是绿色植物。”海东市平安区小峡镇王家庄村的村民苗培生说。

  小峡口绿了、湟水河清了。

  “这几年海东的空气越来越好了,我们也越来越精神了,希望这种环境能够长久地保持下去!”家住乐都区的段女士感慨道。“现在海东的环保工作做得越来越好了,每天都有吸尘车、洒水车在街道上作业……”平安区的刘女士说。

  生态改善不仅是群众的共同感受,更有数据的佐证。“十三五”末,海东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5%,较“十二五”末上升5.3%;PM2.5浓度值为38μg/m3,较“十二五”末下降11.6%;PM10浓度值为63μg/m3,较“十二五”末下降19.2%。“十三五”末全市所有河流干流、支流年均水质均达到目标水质。主要河流中,黄河海东段水质优;湟水河海东段水质良好,污染强度自上而下呈递减趋势,出境断面边墙水质为优。全市自2018年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8个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Ⅲ类达标率100%,取水量水质Ⅲ类达标率100%,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良好,辐射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一系列数字表明,海东在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上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如今,鱼儿穿梭,鸟鸣声声,流水潺潺,河岸绿柳成荫;农村柴草垛、垃圾、户外厕所一一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别致的院落、干净整洁的村道、处处鸟语花香的新农村场景……

  综合施策绿水青山成群众的幸福靠山

  产业立起来,群山绿起来,群众富起来。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海东市高举生态大旗,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让绿水青山不断“产出”金山银山,而金山银山又不断支撑绿水青山,使“两山”由对立关系转变为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闯出了更多点“绿”成“金”的新路子。

  “过去,我们虽然守着好风景但没钱。现在,依靠乡村旅游,家家都过上了好日子。”说起互助县南门峡镇磨尔沟村的变化,村民们感慨道。

  地处南门峡镇西部脑山地区的磨尔沟村,距离南门峡水库不到3公里,这里山川秀美,风光旖旎。全村302户1086人,耕地少,农业经济薄弱,产业基础单一,这些成了磨尔沟村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如今的磨尔沟村,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成为环西宁一小时旅游圈内的“网红”旅游点,还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背靠大山过日子,越过越红火!回看乡村旅游在海东的发展,都是以“景”起步,进而带动村民增收,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这些“景”里面,能看到的都是绿水青山。海东坚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绿色产业,积极探索“生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引导群众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了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资本是发展资本,在农业领域中,这样的生态竞争力显得尤为突出。

  近几年,镶嵌在湟水河畔的古驿平安紧抓国家“粮改饲”项目机遇,在“牛、羊、草”上做文章,积极探索“以农载牧、以牧富民”,促进农牧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为养而种、以养定种,增加有效供给的发展之路,为群众铺就了一条增收致富的“金路子”。

  “青贮燕麦相对于传统饲草来说,营养价值更高,三个月的育肥周期,差不多可以缩短15天左右,这样经济效益就体现出来了,还有效解决了冬季饲料不足的难题。”牛羊养殖户祁富奎说,在政策推动下,以往牛羊养殖有啥喂啥的粗放饲喂方式开始改变,使用青贮玉米、青贮燕麦等饲料饲喂牛羊的方式已经在规模养殖场(户)中得到普遍应用。

  绿色是海东的底色,更是海东经济建设的底色,在这一抹生态绿的持续渲染下,海东的工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见的发展新局面。

  走进海东河湟新区,看不见高耸的烟囱,入眼的是一排排标准化厂房、一幢幢现代化公寓和绿植环绕的水系景观。向产业发展、绿色发展要答案,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海东河湟新区成立以来,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新区,新区生态形象明显提升。

  工业生态化,得益于海东市围绕主要污染物减量化、产业低碳化、建筑绿色化、交通清洁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规模化、服务业集约化等几个方面选择重点项目,大力开展节能减排治理工作。同时,持续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为主攻方向,对现有低端生产装备、工艺进行升级改造。

  如今,踏上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的快车道,海东成为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

  守护绿水青山,成就金山银山。靠着丰厚的生态“家底”,海东做好“生态大文章”,奏响绿色发展主旋律,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网
青海新闻网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央视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人民网
青海新闻网
免责声明 海东新闻网由中共海东市委宣传部主办,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域名备案管理。网站内容发布和审核均由海东市委宣传部负责。
中共海东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浏览本站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分辨率1024*768以上 青ICP备19000163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