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海东要闻  区县窗口  新闻中心  领导活动  海东精神  文明海东  外媒看海东
 
 
海东四年打造21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
来源: 海东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7-05 09:48:38
编辑: 海东市委宣传部

  自2018年省级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工作开展以来,海东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市、县区、乡、村四级共同发力,切实扛起乡村振兴示范试点工作的主体责任,坚持分类施策,做到靶向引领,共投入专项资金1.22亿元,整合各类项目资金3.35亿元,高质量高标准打造21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2018年,海东按照先行先试、总结经验、推广复制的思路,结合示范村的资源禀赋,优化资源配置,科学编制规划,统筹安排项目,成功打造了乐都区卯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七里寺花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油嘴湾等5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建成集民俗文化、观光采摘、生态休闲、花海体验、现代农业为主的“旅游+农业”产业,共创造就业岗位1360个,就业农民年平均收入达到1.84万元,示范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增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党建引领日益强劲,绿色发展深入人心,成为业兴人和、乡风文明、美丽宜居的新农村,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试点工作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典型。

  2019年,海东把产业兴旺作为示范试点村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加以推进,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280万元,整合各类资金7481.59万元,培育打造了乐都区峰堆乡上一村千亩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民和县满坪镇大庄村特色种养业、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本康沟村休闲旅游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大庄村肉牛育肥优势产业4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优势产业的示范试点村,并采取“横向协作、纵向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精准用好国家投资和项目整合资金,大力推动水、电、路、渠、网、污水管网、入户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夯实了乡村产业发展基础,有效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

  2020年,以推进示范试点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为主抓手,以提高规划编制水平,整合部门资源,找准短板弱项,加强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农产品加工贮藏、旅游服务中心、村级公共服务等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引导平安区古城乡木场村协同发展中药材种植货物运输、乐都区碾伯镇上寨村整体打造特色果蔬种植和梨文化品牌、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融入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同步发展、互助县威远镇卓扎滩村实施环境整治型旅游产业、化隆县群科镇安达其哈村深入推进黄河文化乡村旅游产业、循化县街子镇三兰巴海村借助骆驼泉旅游景区带动服务业发展等农旅融合模式,着力培育地域特色鲜明、创业环境活跃、产业类型丰富、利益链接紧密的新型产业体系,成为聚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今年,海东市将投资3800万元,全力培育乐都区碾伯镇下寨村“湟水河畔、百年梨园”梨文化、民和县中川乡峡口村禹王峡和土族纳顿文化、互助县哈拉直沟乡魏家堡村特色种养业、互助县南门峡镇磨尔沟村农旅融合、化隆县群科镇阿河滩村秀美黄河风貌文化、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红色旅游文化等产业特色突出、基础设施较好、发展优势明显、地域特色明显的品牌,通过乡村旅游的辐射带动,增强果、薯、菜、畜、劳等主导产业发展实力,加快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力做大规模、做强品牌、提升效益,打造生态农业、采摘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康养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产品小而特、业态精而美、布局聚而合”的示范试点村,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示范村发展目标,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新格局。

  如今的海东,无论是包括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等在外的“硬环境”建设,还是包括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等在内的“软环境”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中共海东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浏览本站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分辨率1024*768以上 青ICP备19000163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