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海东要闻  区县窗口  新闻中心  领导活动  海东精神  文明海东  外媒看海东
 
 
【决胜脱贫攻坚】易地搬迁 产业支撑 政策兜底 电商扶贫
精神脱贫追寻脱贫攻坚的“民和记忆”
来源: 海东时报
发布时间: 2020-03-16 15:07:43
编辑: 朱月琴

  产业扶贫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一年之计在于春,脱贫攻坚正当时。

  河湟重镇,史纳安置新区里传出幸福的欢笑声;湟水谷地,百姓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走上了致富道路;讲习所里,传播的好声音赢得阵阵掌声;隆治河畔,驻村“第一书记”李玉兰的事迹广为传颂……

  2020年的春天,我们站在青海东大门,共同审视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脱贫攻坚的成绩单。

  回望四年来的脱贫攻坚之路,43万民和儿女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足迹,也留下了一段段难忘的记忆。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共有125个贫困村脱贫退出、10600户45768名群众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1.3%下降到0.01%,贫困群众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底的2781元提高至2019年底的6264元,增长了1.25倍。201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7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1432元和11706元。目前,全县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已经实现,基础保障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多措并举巩固成果,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民和县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将继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查缺项、补短板、抓巩固、谋长远,保持攻坚态势,压实攻坚责任,一鼓作气、决战决胜,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脱贫,要有一个暖暖的家

  挪穷窝、改穷业、拔穷根、焕新颜,当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时,搬迁成为贫困群众的必然选择。

  北山乡是民和县深度贫困乡之一,全乡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区域自然条件极差,基础设施落后,交通、用水都极为不便,产业结构单一,村民们的经济收入偏低。在易地搬迁之前,该乡人口两年呈现负增长,住在这里的老人常说,北山乡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为了全面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彻底摆脱恶劣的自然条件,从2017年开始,北山乡制定了“一年搬迁入户、两年定居创收、三年脱贫致富”的目标,将居住在北山乡的全部人口搬迁至县城史纳、老城、川垣等片区安置。安置点有便利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极大地方便村民的生活。

  在安置过程中,北山乡坚持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以集中安置为主,采取购买产权或租售并举的方式安置,贫困户自筹1万元,其余不足资金由政府按建房成本补贴,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易地搬迁补助资金每户4.5万元,剩余部分资金由搬迁户按照楼房面积、楼层差价自筹。

  如今,北山乡1297户4567名贫困群众集中安置在史纳和驮岭片区,彻底实现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精准脱贫,攻坚拔寨、整乡搬迁”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成为全省首创的整乡搬迁典范。

  3月11日,在峡门镇阳坡新村里,柔和的阳光沐浴着新村144栋房屋,整个村子在袅袅炊烟中显得静谧而安详。屋内,今年76岁的村民鲍生英正在擦拭家中的地板和家具。热乎乎的地暖、光亮的地板、洁白的墙壁、干净的厨房,一应俱全的家具,新家窗明几净,舒适安逸。然而,这一番情景是从前的鲍生英做梦都不敢想的。

  搬迁前的阳坡村,是民和县较为偏远的山村之一,地处干旱浅山区。这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连接外面的唯一通道是一条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虽然现在已经通了硬化路,但从村里往峡门镇赶集,至少要花费近1个小时的时间。特别是遇上雨雪天气,孩子上学或者家里有个急症病人,非常不方便。

  鲍生英一家原本住在山上几间土坯房里,每逢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由于交通不便,平时孩子上学、需要生活用品等还要前往镇上去买,从家中走到镇上一走就是一个多小时。

  2017年,民和县实施了阳坡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村144户556人实施整体搬迁。2018年3月,鲍生英如期住进了靠近峡门镇、交通便利的阳坡新村,开启了充满幸福希冀的新生活。

  一个个易地搬迁项目换来一张张笑脸。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民和县累计投入6.78亿元,完成易地搬迁14个乡镇78个村4010户15408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376户5459人),入住率100%。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同步配套到位。

  脱贫,要有一份稳稳的收入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3月上旬,乍暖还寒。在民和县李二堡镇乐园村山顶上,记者看到,邻村马莲滩村民张英红正开着覆膜机在地头忙碌。张英红告诉记者,六年前,他看到许多山里的土地被撂荒,觉得挺可惜的,便萌生了种植的想法。他每年将乐园村和周围村里的一些撂荒土地重新垦荒种植,如今已经达到了6.67公顷。“玉米秸秆是养殖牛羊最好的饲料,所以我地里大部分种植的是全膜玉米,最好的一年我靠卖玉米秸秆纯收入达到了7万多元呢!”张英红说。

  一边是忙碌的田园,一边是忙碌的农家。在峡门镇孙家庄村,村民王存善正在自家的牲畜棚圈里进进出出,一会儿给棚圈里的牛羊添加饲草,一会儿又拿起扫把打扫圈舍,忙得不亦乐乎。这样的精气神儿是因为尝到了家庭牧场带来的甜头。

  朴实的王存善告诉记者,早在几年前,家里就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畜棚,一直在搞养殖,但由于资金原因,养的少出栏也少,一年下来挣不了多少钱。2018年底,通过政府扶持每人54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家里盖起了标准化的牛羊畜棚,养殖规模也扩大了。

  “家中就我和儿子,儿子常年在外面打工,我自己就在家里搞养殖。从去年初到现在,一共出栏了10多头猪,还出栏了一些羊,去年养殖方面纯收入就有6万元钱。”说到养殖增加的收入,王存善喜笑颜开。

  如今,在民和越来越多的农户像张英红、王存善一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近年来,民和县借助2.33万公顷全膜玉米的优势,发展养殖大户1517家,建成家庭牧场5829户,养殖畜禽达6.4万头(只),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民和模式”脱贫成效更加明显。

  不仅如此,民和县投资2.295亿元,扶持42058名贫困人口发展到户产业项目,并借力扶贫产业项目,因村因户发展葡萄种植、奶牛养殖、牛羊肉加工、牦牛养殖、马营陈醋、油用牡丹、饲草加工、中药材种植、肉驴养殖等十大特色产业,贫困户“造血”功能不断增强。通过“企业+种养殖基地+专业合作社+建档立卡户”模式,累计投资3500万元,实施三川葡萄种植扶贫产业园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6大扶贫产业项目,带动1514户贫困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与此同时,光伏项目成功并网发电,125个贫困村年收益30万元以上。注入187个非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87亿元,通过购置公交车、入股龙头企业、自建物流园等方式实现收益555.2万元。

  电商扶贫

  脱贫,要有一份妥妥的保障

  2019年5月,民和县举行了全县第一批防贫资金发放仪式,为核查筛选出的7位防贫对象发放资金共计10.89万元。

  “现在政策真是越来越好了,没想到我还能领上政府的防贫资金。”说这话的是第一批防贫对象孔维成。孔维成告诉记者,他家本身为非贫困户中的低收入家庭,但去年经医院检查,他确诊患上了心脏病,经住院治疗,现病情已好转,但高额的治疗费让孔维成家从低收入家庭一下跌到了贫困线以下。孔维成说:“这次收到政府的防贫资金3.7万元,让我后续的治疗有了保障,也缓解了我们家的经济压力,非常感谢这个好时代的好政策。”

  去年以来,民和县在积极消除贫困存量的同时,有效控制贫困增量,抓住因学、因病、因灾等致贫返贫关键因素,投入财政资金1000万元,全省首创“精准防贫保险”,按每人每年80元保费标准对全县12.5万农村非高标准脱贫户及非贫低收入户“两非”户进行监测帮扶,从源头上筑牢了临贫易贫重点人群发生贫困的“截流闸”和“拦水坝”,成功探索出“未贫先防”机制,为实现高质量脱贫再上了一道“保险”。截至2019年底,全县共入户调查1969户,发放防贫保险金610户226万元,272户正在进行民主评议,预计月底前发放金额达454万元。

  在上好“防贫保险”的同时,4年来民和县累计投资8.09亿元,实施危旧房改造23867户,尤其是对202户无能力建房户实施统建,危旧房彻底清零;累计发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1.23亿元,投入互助资金1.06亿元,累计发放1.8亿元,累计发放率169.64%,实现贫困村互助资金扶持全覆盖;累计投资6.13亿元,打造183个高原美丽乡村,实现贫困村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惠及群众5.08万户24万余人……

  走进西沟乡脑山地区的瓦窑沟村韩尔亥买的家里,看到新建不久的房屋干净亮堂、家具齐全。“别看现在这个房屋这么好,这房子后面就是去年雨灾引起滑坡后坍塌的老房屋。这两年我们村里的贫困户都享受到了危房改造项目,住上了新房子,再也不用每天心惊胆颤了。”韩尔亥买由衷感慨道。

  “丈夫因车祸残疾,儿子失业……54岁的土族阿姑喇芝兰每天除了照顾坐在轮椅上的丈夫,还要照顾已过耄耋之年的老母亲,家里生活特别困难!”对于喇芝兰家过去的遭遇,喇家新村监委会主任喇胜利也很是同情。“喇家遗址”被挖掘以后,很多农户都迁出了喇家遗址保护规划地,建设起了具有独特民俗风貌的喇家新村,而喇芝兰家就是其中一户。住上新居后,喇芝兰在新村里开起了小卖铺,如今生意红红火火,她也凭借自己辛勤的努力,一举摘掉了“贫困帽”。

  这些年,民和县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来抓,县级扶贫资金持续加码。在2017年投入3109万、2018年投入3742万元的基础上,2019年投入资金1亿元实施产业巩固、精准防贫、危旧房改造、金融扶贫、驻村保障等,助力扶贫“大民生”,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百姓新生活

  脱贫,要有一股新的力量

  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中,电商正在成为一股新的力量,为民和县扶贫注入新动能。通过电商平台,民和县特色农产品成功实现消费者、产品与市场的对接,一幕幕扶贫大戏正在精彩上演。

  去年7月份,家住陕西的小王从网店购买了民和的牛羊肉,从此一家人吃的牛羊肉就从这家网店购买。“比市场上的牛羊肉是贵了点,但确实新鲜,味道好!”小王说。

  在民和县新民乡若多村,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忙碌地装箱网销马铃薯。民和县电商服务中心主任甘万旺告诉记者:“如今,电商渠道销售的民和农特产品已经达到20多种,累计完成‘农产品进城’27万单、3100万元,而马铃薯仅仅是其中之一。”

  不仅是民和的牛羊肉、马铃薯,如今,隆治苹果、中药材,马营陈醋……这些昔日并不起眼的民和地方土特产品,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走向全国各地,为当地老百姓带来越来越多的收益。

  2017年至2019年,青海蓝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高于市场价收新民乡若多村、公巴台村67户村民的马铃薯近250吨,两村村民增收累计40余万元,户均增收6000元。其中,村民李正文收入了1.7万元,贫困户田五十一也靠种植马铃薯给家里带来了7900多元的收入。2019年“双十一”,民和马铃薯天猫销售量达1.2万单。

  2019年6月,青海阿牛哥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启动“藏香猪扶贫计划”,共签订新民乡千户湾村、侯家山村9户贫困户,免费发放藏香猪15头,由建档立卡贫困户负责养殖至胴体50斤重左右,公司以每斤30元的价格回收。近期该公司收购贫困户藏香猪,将为每户贫困户带来近2万元的收入。

  2019年7月,民和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组织消费扶贫”的指示精神,借力东西部扶贫协作,阿牛哥公司承接对口支援“消费扶贫”计划,以“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形式,按牛羊肉每斤“高于市场价10元钱”等溢价办法,落实消费扶贫订单金额超200万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额外增收近40万元。民和牛羊肉、隆治苹果等10余种农特产品进城走俏,消费扶贫成功搭建“西货东卖”新桥梁,开辟“土货进城”新路径。

  截至目前,民和县电商服务中心已引进阿里巴巴集团、青海茵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青海阿牛哥农牧开发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电商企业,整合全县邮政、圆通、顺丰、韵达、申通等12家快递企业加入农特产品销售,全县马铃薯、牛羊肉、藏香猪、蜂蜜、马营陈醋、苹果、藏式牦牛肉干等20余种农特产品逐步通过电商渠道销售。

  记者了解到,通过实施电商扶贫和消费扶贫,全县目前已给2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增收100万元。全县“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电商双向流通渠道全面打通,切实解决了农村物流“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电商在农民增收、脱贫攻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实践证明,电商不但解决了民和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卖难”问题,更激发了百姓创业创新的热情,倒逼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搬迁新村

  脱贫,要凝聚一份精神动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贫困群众是主体力量,这也意味着脱贫攻坚路上,必须先要激发贫困群众“苦干不苦熬”和“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

  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民和县通过兴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积极开展扶贫政策、文明道德、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讲堂活动,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摒弃“等靠要”思想,提振“我要脱贫”的精气神,催生出一股勤劳脱贫奔小康的新风尚。

  贫困户李发辉是北山乡牙合村的一名老党员,2017年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扶持下,只交纳了1万元便住上了史纳安置区的新楼房。搬迁新居的李发辉一家人不等不靠,李发辉和老伴儿照顾上学的两个孙子,料理家里的日常琐事,儿子儿媳外出务工。

  正是这种“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和斗志决心,儿子儿媳小两口每年都会带来七八万元的收入。李发辉说:“知党恩、感党恩、听党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上,要用我们勤劳的双手、辛勤的劳动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那是对党恩的最好回报。”

  隆治乡桥头村李英枝的丈夫多年前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已经丧失劳动能力,加上女儿上大学,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李英枝的肩上。因照顾患病的丈夫,李英枝无法出门打工挣钱,家庭没有经济来源,生活有多困难不言而喻。但在“第一书记”李玉兰的扶心扶志下,李英枝鼓起脱贫的勇气,挺起脱贫的脊梁,兢兢业业干起了村里的护林员、保洁员,一边照顾残疾的丈夫,一边勤劳工作。一年后,这个贫困残疾家庭在党的扶贫阳光沐浴下,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民和县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作为新生事物,没有可复制的经验。为此,在2018年10月份,该县先行在30个村(社区)开展试点工作,产生了良好的讲习实效,也激发了试点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截至目前,累计开展讲习活动3500余场(次),参与干部群众近15万人(次),“我要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全面激发。

  治贫先治愚。民和县深入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扎实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无辍学。同时全面落实各项教育资助政策,全县贫困户家庭学生实现15年免费教育,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9%。

  为加快贫困村精神文化建设,唤起贫困群众决胜贫困的精神力量,民和县坚定不移抓好文化脱贫工作,在全县所有贫困村修建了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配发了健身器材、篮球架等健身设施,实现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全覆盖。

  在脱贫攻坚初期,中川乡率先开展“移风易俗”,规范“婚丧嫁娶”等重点环节各项费用标准,限制铺张浪费,为全市移风易俗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

  随着“精神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很多贫困群众思想观念变了,精神面貌新了,决胜贫困的信心也更足了。而这一切所催生的便是鼓足干劲,向着美好生活愿景不断奋进的铿锵足音。

  脱贫攻坚,决胜2020!

  新的一年,民和县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中共海东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浏览本站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分辨率1024*768以上 青ICP备19000163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