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海东简介 | 区县窗口 | 新闻中心 | 领导活动 | 党的建设 | 通知公告 | 视频报道 | 优势产业发展
民俗文化 | 民生关注 | 综合信息 | 海东旅游 | 自然风光 | 招商引资 | 外媒看海东
八大工程添力海东文化
来源: 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 2019-05-13 09:12:01
编辑: 朵海平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河湟既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个文化概念,泛指黄河上游地区和湟水河、大通河流域,古代称“三河间”,是黄河流域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异彩纷呈。

  就“一带一路”视野下文化海东崛起战略考虑,我们着重从政治、精神、文化、建设、保障这五个层面来分析和提出“文化海东崛起战略”的发展要义。

  实施文明素质工程

  要掌握舆论主导权,拓宽外宣渠道,积极推介海东,讲好海东故事,弘扬正能量。

  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六进”(即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家庭)活动;加强广大市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以雷锋为榜样,大力弘扬奉献他人、提升自我的理念;抓好文明单位、文明机关、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公民等细胞工程,引导广大市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断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节日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

  实施文化精品工程

  围绕海东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确、文化强市的目标,全力打造实施文化人才工程海东特色文化品牌,即民和县打造以喇家遗址为重点的历史文化品牌,乐都区打造以黄河灯会、民间曲艺等为重点的民间文化品牌,平安区打造平安文化艺术节,互助县打造以彩虹部落、丹麻“花儿”为重点的河湟“花儿”文化品牌,循化县打造以撒拉族文化艺术节及国际黄河抢渡极限挑战赛为主的节庆体育文化品牌,化隆县打造以拉面经济为主的餐饮文化品牌。

  切实增强文艺品牌意识,提升城市形象文化品牌,海东市充分展示“极地门户·青藏首站”和“‘花儿’之都”城市形象和文化品牌,各县(区)打造有代表性的旅游文化品牌;积极扶持和推动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创作一批具有海东地方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坚持文化产业走向世界。

  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乡镇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农村为重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综合利用的原则,建成功能布局合理、达到国家标准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纪念馆、美术馆、影剧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经济实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等部门开展下乡活动,积极举办优秀文艺产品展演活动,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构建出一条百姓能参与到、受益到,带有朝阳的文化产业链条,增加地方收入,惠及百姓生活。

  实施文化产业工程

  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精心培育、发展壮大。依托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重点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产业,即乐都区中国书法之乡及瞿昙寺旅游文化和产业发展基地,循化县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及孟达天池生态旅游文化,民和县金三川纳顿科技文化及喇家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互助县酒文化一条街及土族故土园,平安区河湟印象·袁家村,化隆县黄河沿岸马拉松赛等。

  鼓励和支持市内各文艺家协会及民间的青海东日仙湖演艺公司、民和民族艺术团等开展市场化运营工作,推介《乐都传奇》《拉面王子》《高原儿女》等优秀电影、电视剧;组建海东文工团,建设海东体育馆,发展文化实体,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培育,努力建设“一县(区)一园”的六大文化产业园;把文化产业和旅游、教育、体育、健康、养老等五大“幸福产业”结合起来,把文化创意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实施文化保护工程

  健全和完善文物普查、登记、建档、认定工作,抓好柳湾、明长城遗址申报保护工作,强化对民间收藏文物的指导、服务工作以及民间艺人传承工作。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持续发展,做到发展与教育培训、旅游观光、文化产业有机结合。

  传承发扬优秀河湟文化精神,实施河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积极创造文化扶贫特色,将班颜旧村、白草台旧村等整村搬迁后的旧村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既可以恢复生态植被,又可以做影视剧拍摄基地,发挥旧村在扶贫工作中新的保障功能。

  实施文化研究工程

  深入开展海东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研究,进一步提升文化海东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建立健全文化创新机制,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作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和群众性为一体的优秀文艺作品。

  全面研究海东文化成果特别是河湟民俗文化,不断丰富河湟文化传统理念和城市品位的真正内涵,既让海东人民记得住乡愁,更让域外客人了解海东、喜爱海东;研究城乡居民消费观念转变,推动文化消费持续增长,带动旅游、住宿、餐饮、电子商务等相关领域消费;研究拉面餐饮文化,深度挖掘拉面人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做足餐饮文化管理与服务,强化品牌理念和品质。

  实施文化传播工程

  建立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舍得花大本钱、做大手笔,在重要媒体介绍海东文化特色,展示海东文化魅力。

  积极创造金融科技品牌,文化企业要不断学习,注重讲好“资本故事”,而金融机构则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加强创新,为不同时期的文化企业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充分发挥中关村海东孵化基地的辅射带动作用,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把中关村海东孵化基地的成功做法进行有效总结,用海东的成功经验带领群众走向全国、走向国际。

  实施文化人才工程

  人才是海东文化发展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既要注重加强文化拔尖人才的培养,实施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又要重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支持文化志愿者参与文化工作。

  发挥文化创新工匠精神,文化企业要有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精耕细作,做精、做深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提质增效;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符合海东实际的优惠政策,要宣传推广繁荣海东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文化海东崛起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网
青海新闻网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央视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人民网
青海新闻网
中共海东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浏览本站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分辨率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