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海东简介 | 区县窗口 | 新闻中心 | 领导活动 | 党的建设 | 通知公告 | 视频报道 | 优势产业发展
民俗文化 | 民生关注 | 综合信息 | 海东旅游 | 自然风光 | 招商引资 | 外媒看海东
海东创造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擂响各民族携手团结进步之鼓
来源: 海东时报
发布时间: 2019-02-22 10:08:42
编辑: 孔令磊

  《列子·汤问》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虽然时过三日,元宵节海东擂响千鼓一举拿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盛况仍历历在目,那振奋人心的鼓声也仿佛仍在耳畔缭绕,人们仍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作为“青海年·醉海东”活动的重头戏,“最长鼓队列”向吉尼斯世界纪录发起挑战,并非只是数量和长度上的比拼,其实还有着深刻的寓意。

  为什么偏偏是2020面鼓?

  元宵节当日10时,海东市乐都区南凉遗址公园广场上,数千面鼓紧紧相连,接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员的“检阅”,场面宏大。

  不过,细心的观众和各大媒体朋友发现,这些鼓有整整2020面,总长485.75米,并摆列成“HD”字样。“HD”是海东拼音的首个字母缩写,那么2020面鼓又有什么寓意,为什么不是代表海东撤地设市的2013面或象征2019年的2019面?

  原来,之所以选用2020面鼓,是有着“千鼓相连,共赴小康”的美好寓意。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之年,海东市目前也早已打响脱贫攻坚战,这2020面鼓就是海东擂响脱贫攻坚的战鼓,彰显了海东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青海年·醉海东”活动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2015年启动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海东市精准识别出贫困村634个,贫困户48474户,贫困人口175747人,分别占全省的40%、30%、34%,是全省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

  近年来,海东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第一要务和头等大事,超常规推进工作,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全市贫困人口从精准识别时的48418户175747人减少到目前的5979户21124人,贫困村从精准识别时的634个减少到76个,15.46万贫困群众喜享脱贫攻坚成果;平安区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脱贫“摘帽”,我市首次有了贫困县整体脱贫退出,特别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率先“摘帽”,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树立了榜样。

  今年,海东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部署要求,立足市情实际,聚焦深度贫困,以“户户有产业、家家有项目”为目标,进一步巩固提升特色种养、旅游、餐饮等到户产业项目成效,实施27个乡村旅游扶贫项目,使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收搭建平台。今年实施建档立卡2719户10018人的易地扶贫搬迁续建项目,确保2019年全面完工并实现入住,并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同时,把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计划投资13.94亿元,重点在25个深度困难乡镇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等。

  敲鼓代表选择有“玄机”

  在认证活动现场,还有一个细节被记者的镜头“捕捉”到:当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员完成认证后,有代表敲响了现场的象背云鼓,除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员侯颖外,敲鼓代表有6个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除汉族外,青海省有着4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为6大世居民族,选择6名代表,寓意着民族团结,共同进步。

  海东市是多民族聚居区,辖两区及四个民族自治县,其中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分别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土族自治县,全市总人口173万,少数民族人口8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0.6%。

  自启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国家民委、省民委的大力支持下,海东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立足海东多民族聚居、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源远流长,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荟萃,民族宗教工作和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特殊市情,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引领和推动海东发展,解决海东发展问题的战略牵引和重要抓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创建“十进”活动为载体,始终保持高站位谋划、高起点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市呈现出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顺、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

  选用象背云鼓也有内涵

  鼓是中国文化中最早出现的乐器,考古资料显示,中国最早的鼓,应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土鼓”,青海乐都柳湾遗址便是马家窑文化的代表。因此,此次亮相的放大版的象背云鼓也格外引人注目。

  据介绍,现场被敲响的象背云鼓,是以瞿昙寺隆国殿内象背云鼓为原型,按1:5的比例放大制作而成的。它的整体造型,是一个憨态可掬的小象跪伏在须弥莲花座上,小象身披璎珞,饰有宝珠铃穗。象首回顾,长鼻卷起一朵莲花,背上驮着云纹密布的木雕鼓架,在叠云架起“震天风雷鼓”。此鼓鼓声象征雷声,云中雷响震动天花坠落,为人间赐福。敲响象背云鼓,寓意纳福纳吉。

  据介绍,现场放大版的象背云鼓通高12.6米,12代表一年12个月,6代表顺顺利利。鼓的高度为6米,鼓肚直径5.8米,鼓面直径5米,鼓重8吨。鼓面用水牛皮绷制,中间用钢结构材质焊接,大鼓底座大象、莲花座、祥云、香炉等,采用玻璃钢材质。大鼓由中国雕塑大师徐兴所设计,历时30天时间制作安装完成。

  瞿昙寺隆国殿内的象背云鼓是明朝初期由京城宫廷石雕艺人创造,通高2.9米、重约2吨,距今约有600年历史。因“象背云鼓”雕技精湛,形象生动优美,是明朝初期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也因它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非常具有代表性,堪称稀世珍宝。

  由此不难看出,象背云鼓的选择上也独具匠心,是将悠久的历史渊源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有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绵不绝、永续传承的意味,更有着海东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同进步的深刻含义。而此次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成功入围,也是世界人民管窥河湟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最佳平台,更是将海东特色文化推向世界的一个最佳窗口。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网
青海新闻网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央视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人民网
青海新闻网
中共海东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浏览本站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分辨率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