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海东简介 | 区县窗口 | 新闻中心 | 领导活动 | 党的建设 | 通知公告 | 视频报道 | 优势产业发展
民俗文化 | 民生关注 | 综合信息 | 海东旅游 | 自然风光 | 招商引资 | 外媒看海东
乐都有这么一位“爱心天使”
来源: 海东时报
发布时间: 2019-01-16 15:49:37
编辑: 易 娜

  青海新闻网讯 初雪降临,河湟处处碎琼葩,苍茫原野笼银纱。在这样一个梦幻般的季节,记者有幸见到了“乐都爱心天使之家”创办人——刘玉兰。看着她如花一样灿烂的笑脸,聆听她和扶贫助残爱心人士的名字和故事,感动的泪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

  在六年助残扶贫的道路上,刘玉兰携着一份希冀,奔波在梦想的路上,偏僻的村庄、贫困的学校都留下了她和天使之家志愿者献爱心的身影,即使是风雪交加的日子,也无法阻挡奉献爱心的脚步,她们用自己的爱心,撑起了一片生命的蓝天,一段段扶贫救助的故事,一个个令人心动的音符,演绎了一首首爱心交响曲,为构建和谐社会谱写了一曲赞美之歌。

  􀳌善良之心“点亮”扶贫路

  61岁的刘玉兰出生于海东市乐都区李家乡交界湾村,兄弟姊妹中,她排行老二。

  据刘玉兰回忆,在她3岁时,父亲当选为村干部,整天忙于村集体事务,无法顾及家务活。她因为帮母亲照顾年幼的妹妹和两个弟弟,没上过一天学。

  在她17岁那年,父亲因病早逝。

  1976年,她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到宁夏同心县地毯厂上班,身处他乡,深感孤独,非常想念亲人。为了给家人写信求助同事教她识字,日积月累,能给家人写简单的书信了。

  1981年,她调回乐都地毯厂。

  1997年,乐都地毯厂因效益不景气而破产。从此,她和下岗的姐妹们靠打工维持生计,四姐妹五年的打工生活很艰辛,打工的艰辛以及途中的所见所闻,让刘玉兰萌生了助残扶贫梦。

  2012年7月,她和俞春贤、马忠花、曾海萍四姐妹,创办了“乐都爱心天使之家”,用一颗善良之心温暖弱势群体。

  就这样,刘玉兰的寥寥几句话概括了她的过往,可说起“乐都爱心天使之家”这个她投入了六年心血的地方,她说:“我乐意为每个需要服务的人服务,每天都是带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开始美好的一天。”她和她的团队助残扶贫的例子不胜枚举,那一幕幕情景令人动容,点点滴滴的爱心汇成大爱。

  􀳌梦开始的地方

  在这条扶贫道路上,刘玉兰将“起点”放在了生她养她的村庄。

  80多岁的老人盛昌福,大儿子酒后突发心脏病去世,儿媳妇耐不住贫穷、看不到生活的希望离家出走;二儿子因病不能从事生产劳动,更不能外出打工;女儿远嫁他乡,还要照顾公婆,只能在农闲时节回来探望父亲。

  刘玉兰四个姐妹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为盛昌福老人的家里刷墙、打扫卫生,为老人和他儿子捐款、买衣服、买床单,购置各种生活必需品,经过几天的精心布置,把盛昌福老人的家收拾的窗明几净,老人倍感温馨。

  村里的好心人因为刘玉兰的行为而深受感动,陆续上门服务,为老人送茶饭、洗衣服,大家还帮助二儿子盛廷丙治好了病,在农闲时外出打工,眼看着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这也使盛昌福老人有了一个幸福的晚年。

  3年后,盛昌福老人安然去世,二儿子生活也步入正轨,四姐妹这才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刘玉兰说,初次行善不仅感动了别人而且快乐了自己,使她倍感欣慰。这些质朴的语言,流淌着刘玉兰浓浓的爱心和执着的信念。

  􀳌助残路上那些人那些事

  李家乡尕泉湾村盛廷辉、盛廷柱兄弟,肢体二级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父母相继离开了人世,无依无靠。

  刘玉兰和她的爱心团队四姐妹通过网络搜索,又经过原村党支部书记王维珍介绍,毅然走进尕泉湾村,决定对盛廷辉、盛廷柱进行帮扶。

  为他俩买拐仗、买衣服、买面,购置了生活必用品,但仅仅是这些帮助远远不能够解决他们根本的问题,刘玉兰她们便开始着手为兄弟俩捐款筹办小卖部。

  她们奔走在李家乡政府、乐都区残联反映情况,了解政策导向,积极同区残联进行沟通对接,先后从区残联争取到残疾人保障补助资金4500元、从移动公司争取到1300元、从社区争取到1500元,为兄弟俩解决生活问题。经过不懈努力,刘玉兰等四姐妹终于筹集到一万多元,为他俩开了乡村爱心小卖部。

  村里人也受到影响愿意多走几步路,到兄弟俩的小卖部买东西。经过三年的帮扶,兄弟俩靠自己的双手过上了爱心团队期望的生活,摘掉了“五保户”“贫困户”的帽子。

  刘元成现在不仅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而且还是“乐都爱心天使之家”宣传部重要的一员。

  可两年前的他,还是为家里老人、为孩子学费、为自己残疾感到求生无望的“溺水人”。就在那个时候,刘玉兰和她的团队爱心人士走进了他的家,为他雪中送炭,为一家人买衣服、捐款,生活上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并郑重承诺刘伟上大学的一切费用由爱心团队负责筹措。

  在这之后,团队成员抱着他坐轮椅去参加活动,爱心天使之家这一不起眼的举措,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他在工作中尽职尽责,还抽空编写爱心日志,他负责的资料收集、保管和归档等工作都做得井然有序,把每一次爱心活动制作成相册,向全社会宣传乐都爱心团队的点点滴滴。

  刘元成说:“我佩服刘玉兰,不仅仅因为她有一颗菩萨心肠,救助了无数个需要救助的家庭,还因为她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让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勇气和自信,我为团队编辑、撰写、组稿,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

  􀳌爱心爸妈们超越血缘的爱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孤独、冷僻,沉默少言,心灵隐藏着许多不愿披露的症结。孩子在家庭遇到变故时,往往心灵受伤,从而关闭与他人交流的窗户。

  六年来,刘玉兰组织她的爱心团队主动与一些留守儿童结对,为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捐款助学,奉献爱心,帮助贫困学子圆大学梦,为他们提供上学所需的学费。每次爱心活动日,组织留守儿童和爱心人士同时到场,尊重孩子意愿,让孩子自愿选妈妈。寿乐乡有个留守女童叫李卓玛,妈妈因病去世了,靠爸爸抚养。她爸爸又在前几年患了脑梗,常年吃药,导致家境贫寒。可卓玛学习好,长得机灵可爱,2018年,李卓玛还被海东市乐都三中评为“德育之星”。

  瞿昙镇磨台中心学校的辛梅花老师是卓玛的爱心妈妈,除了每月600元的生活费,她还会在春夏秋冬季节变化时买质地好、样式漂亮的衣服和鞋子送给卓玛,今年刚入冬,刘玉兰和辛老师又为卓玛买了新棉衣、棉裤、棉鞋和钢笔、彩笔、文具盒等。在辛老师闲暇时还会将卓玛接回家里,让她享受家庭的温暖,被母爱深深包裹着的李卓玛同学,品学兼优,帮同学辅导功课、洗衣服,做的好事不胜枚举。

  在“乐都爱心天使之家”活动中,爱心妈妈申香莲的爱心壮举更让记者感动,她家的土地和庄廓被征用,政府一次性发了土地补助金,但因家里出了变故,花光了全部补助款。为了给儿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儿子。

  她仍然积极参与爱心活动,在爱心活动现场被乐都区中坝藏族乡确石湾村的留守女童叶明媛选为爱心妈妈。在发现这位小姑娘大冬天只穿了一件破棉袄,没穿内衣内裤后,刘玉兰和申香莲为明媛小姑娘买了内衣、内裤,里里外外都换上新衣服。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像照顾自己亲生女儿一样照顾明媛,而且还为明媛的爷爷奶奶寄零花钱。这样“一对一”“一对多”帮扶的留守儿童还有很多。如西宁王娜大夫关注的乐都区蒲台乡雷盛家村盛丽媛、头庄村张得秀两位留守儿童,直到完成全部学业;寿乐镇昂么村李卓玛关注5个单亲孩子和孤儿;爱心爸爸海乐关注寿乐镇7个留守儿童和21名残疾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至2017年,“乐都爱心天使之家”求助社会爱心人士为22户大病家庭捐款,帮助大病患者渡过了难关。世界上最曼妙的风景,属于善良而淳朴的心,刘玉兰的身上散发着强大的磁场和魅力,走到哪里,温暖就传递到哪里。

  有位同学在来信中说:乐都爱心团队的叔叔阿姨把曙光和希望带到了我的身旁,让我相信我并不是最不幸的人,因为有人在爱我,不求回报的帮助我,你们不仅在物质上给予了很大帮助,而且你们以榜样的姿态让我学会了感恩,衷心谢谢你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你们的关怀让我倍感温暖,你们的帮助让我泪流满面,你们的体贴让我感激涕零……

  读着这样发自内心的感谢信,感受到每一次帮助就是爱心无限传递。古人云:仁以知恩图报为德,滴水之恩定以涌泉相报。

  刘玉兰六年如一日,一如既往地在扶贫助残事业发展道路上辛劳着。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网
青海新闻网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央视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人民网
青海新闻网
中共海东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浏览本站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分辨率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