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海东简介 | 区县窗口 | 新闻中心 | 领导活动 | 党的建设 | 通知公告 | 视频报道 | 优势产业发展
民俗文化 | 民生关注 | 综合信息 | 海东旅游 | 自然风光 | 招商引资 | 外媒看海东
互助“多点开花”走稳脱贫攻坚路
来源: 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 2018-12-21 08:02:28
编辑: 童洋

  青海新闻网讯 伴随着精准扶贫的脚步,脱贫攻坚的强劲风潮吹遍土乡的山山水水,吹遍每一个角落。久而久之,一个个由内而外的巨变,一条条富有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在土乡大地次第摆开。

  如今,一排排新房矗立在青山绿水间,一条条方便快捷的路网错落有致,一张张精神饱满的面孔挂满喜悦之情。数据显示:2016年,互助县实现28个贫困村退出3031户10421贫困人口脱贫;2017年实现43个贫困村退出、5663户19730贫困人口脱贫。2018年是互助县脱贫摘帽攻坚之年,计划退出47个贫困村、脱贫1.3万名贫困人口。

  易地搬迁让贫困户过上新日子

  2017年11月29日,互助县首批县城集中安置易地扶贫搬迁的松多乡花园村196户贫困群众喜得县城新房,依靠国家精准扶贫好政策,687人将开启“农民”变“居民”的城市生活。

  在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分配仪式上,花园村村民李福生高兴地说,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在县城住上了80平方米的新楼房。李福生只是花园、前隆两村287户97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其中一户。

  李福生原来住的地方在离县城50多公里外的大山深处,距松多乡政府19公里。

  “我们骑着摩托车去县城需要花两个半小时。就因为路途遥远,村里的有些人还没有去过县城。”李福生回忆说。

  松多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是互助县2017年重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总投资5457万元,项目涉及花园、前隆两个贫困村,两村搬迁人口287户979人,包含住房、供水管道、水电安装、村民活动中心、绿化及其他附属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安置房分为20平方米、50平方米、80平方米(两室两厅)(三室一厅)四种户型,随着易地扶贫搬迁户进城入住,这里的农民开启城市幸福生活。

  松多乡乡长藏仁尚介绍,松多乡将以“拔穷根、挪穷窝、改穷业,摘穷帽”为目标,引导群众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想方设法增加就业岗位,多措并举增加贫困户收入,尽早让搬迁群众融入到城镇生活,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发展、早脱贫”的目标。

  盘绣产业让土乡名利双收

  “我们以前有制作盘绣的历史,那时条件有限,村里的妇女只能在家做,现在来到扶贫产业园区上班,许多绣娘成了专业的盘绣师,不仅可以带动村里其他妇女挣钱,还可以把土族盘绣传承下去。”五十多岁的何拉言索戴着一副花镜,安静地坐在缝纫机前,手里有条不紊缝制已经绣好的盘绣图案。

  近日,记者来到互助扶贫产业园,宽敞明亮的展厅里,陈列着各个企业的民族手工艺品,盘绣产业扶贫车间里,十几名绣娘正低头绣花。

  何拉言索是互助县东沟乡大庄村的盘绣制作能人,在她的培训、带领下,村里有一大半的妇女找到了工作,有的在家绣花,公司上门收购,有的前往园区和大家伙一起做。“算起来,到公司上班已经有三个年头了,上个月结算时,我拿了4000多元钱的工资,记得最高的一次是拿了7000多元。”何拉言索口中的公司是互助县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这也是互助扶贫产业园里其中一家公司。

  长期以来,土族盘绣作为土族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历史悠久、艺人众多,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2006年,土族盘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互助县产业扶贫园里的盘绣产业扶贫车间里,绣娘们正在低头刺绣。独有的土族盘绣已成为互助县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下拉上盘、一针两线”的针法,订单式购销丰盈了村民们的腰包,一技之长让村民们足不出户就实现稳定增收。互助县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负责人苏晓莉说,互助县有2000人在做这个产业,其中贫困户有200人,每年的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

  “以前我们公司在互助县的小庄村,前不久我们入驻扶贫产业园区,公司规模更大了,车间更宽敞了,条件也更好了。”据苏晓莉介绍,公司采取“企业+基地+农户+能人+市场”模式,在贫困村建立“扶贫车间”,让贫困村村民在家门口通过就近就业增加收入,为贫困户打开一扇走向致富的大门。

  互助县东沟乡大庄村的米金花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在何拉言索的帮助下,她来到产业园区上班,她告诉记者,现在每天上下班都能坐着公交车,在产业园区既能掌握技术,又能增加收入。另外,公司对贫困户还格外关照,工资比非贫困户高百分之二十左右。

  自扶贫车间项目对接实施以来,互助县素隆姑公司在互助扶贫产业园创办土族民族手工业扶贫总车间,车间面积1000多平方米,总投资180万元新增设备及办公设施80台,并在互助县五十、丹麻、东沟等4个乡镇增设“盘绣产业扶贫车间”5处,通过加大产品研发、开展技术培训、与贫困户签订半成品收购合同,免费发放原材料和技术服务等方式,辐射带动12个村2000多名农村妇女。

  截至目前,该公司在省内繁华商业区拓展销售门店和专柜10余处,其中给贫困户增设商品销售门店2处,引导4名贫困户经商做买卖,月增收3000元到4000元。新增海外销售点2处,举办新产品专场推广演出展示40余次,先后开发新产品100多种。谈到下一步的打算时,苏晓莉说,将继续通过旅游、网络等途径做大做强盘绣产业,打造品牌效应,给更多在家务农的妇女、贫困家庭提供机会,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乐村淘”让群众乐开花

  12月6日,在互助县扶贫产业园乐村淘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冷库车间内,工作人员有序忙碌着。分割、清洗、包装、入库,来自互助北山地区的15吨新鲜牛羊肉在工人的手中变成一袋袋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

  互助土族自治县乐村淘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经理张成虎介绍,这些来自互助北山地区的白牦牛肉和草膘羊肉正是乐村淘通过电商平台,对接北京、上海、义乌等地的社区电商,将互助的土特产直接送到内地城市居民家中。

  “此次加工的15吨牛羊肉,将为互助北山地区部分贫困户带来近50万元的经济效益。我们还将积极收购土特产,扩大销售渠道,为贫困户带来更多的实惠。”张成虎说。

  2018年5月,互助县乐村淘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承接互助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历经夏秋两季,截至目前,互助县乐村淘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已组建互助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运营团队,建立18家乡(镇)服务站,233家村级服务点,培育农村电商固定从业人员26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员11人。实现网络销售额670万元,实现农产品上行330万元。

  承接项目以来,“乐村淘”不断打造运营模式,创新电商发展。创新消费品下行惠农节支模式——“乐6集”,通过每月6、16、26日的线上商城活动,线上集中预售、集中下单、集中发货、集中配送,打造出具有农民传统赶集模式的网上赶集,降低采购和物流成本;创新农产品上行增收惠农方式——“特色馆”,整合县域代表性农特产品资源,借助乐村淘平台,突破地域和季节限制,实现供需互通,从根本上解决县域农产品的上行难题。

  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健全服务功能。建立县乡村三级服务点,建立“乐村淘”县域网购平台,畅通工业品的下行渠道。截至9月,通过电商平台网购家电产品达63件、农具260件、复合肥300多吨、汽车13辆,极大地方便了农户,杜绝了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农村市场,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方便实惠。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脱贫攻坚战,唯有实干方能行得更远,唯有实干才会赢得胜利,互助县把脱贫攻坚作为考场,也作为赛场,坚持“党委统一研究,全县上下齐抓”的责任落实机制,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加强了贫困村“两委”班子建设和驻村帮扶队伍,培养了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打造了“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在脱贫攻坚战中综合考验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工作能力,培养造就了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了解群众所需所盼,会做群众工作的干部队伍,他们把脱贫重担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带领贫困群众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干群同心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铁石相击,必有火花;水气激荡,乃生长虹。展开互助县的山水画卷,放眼互助县精神催生的蓬勃力量,全县上下以亮响绿色底牌、放大美丽乡村金牌、打好全域旅游品牌的坚定信念,探索创新扶贫攻坚、乡村振兴举措,谱写“美丽家园,幸福土乡”新篇章。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网
青海新闻网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央视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人民网
青海新闻网
中共海东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浏览本站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分辨率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