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海东简介 | 区县窗口 | 新闻中心 | 领导活动 | 党的建设 | 通知公告 | 视频报道 | 优势产业发展
民俗文化 | 民生关注 | 综合信息 | 海东旅游 | 自然风光 | 招商引资 | 外媒看海东
石家营团结一心日子大变样
来源: 海东时报
发布时间: 2018-08-21 10:42:30
编辑: 李娜

  贺生福给记者团讲搬迁后的幸福生活

  许正云(右一)询问小孩学习情况

  陈英梅整理家庭宾馆的床铺

  青海新闻网讯 初秋时节,踏访海东市平安区高铁新区,处处新景如画:宽阔平整的大道,随处可见的文化设施,流光溢彩的夜景灯光……无不向人们展示着今日古驿平安城市建设的华彩乐章。

  在平安区小峡镇石家营村,村民们住在像城里一样的楼房里,从离乡打工到守家就业,从杂乱无章到井然有序,村民家家户户有增收发展的产业,整村搬迁的石家营村村民的幸福生活就在高铁新区落地生根,而这一切也是村里团结一心求发展的结果。

  农民变市民“日子美得很”

  都说拆迁难,难于上青天。然而,拆迁中的石家营村却呈现出春风拂面的盛景。

  2011年3月,平安区小峡镇石家营、古城崖、上红庄等7个村的2612户农户因海东工业园区建设开始整体搬迁。经过几年建设,如今一座高铁新城拔地而起,成为全省档次最高、配套设施最完善的安置区。石家营村是高铁新区的第一批回迁村。该村共有808户3134人,在高铁新区的安置区分配房屋有1118套,被分散到8个片区。

  55岁的贺生福是平安区小峡镇石家营村村民,说起新生活,贺大爷说:“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如今赶上好时候了,我做梦都没想过住上小洋楼,孩子们就在跟前,干啥都方便,日子美得很!”2016年,贺生福一家搬迁到了高铁新区。从此,幸福敲开了他家的门。

  “大家不要客气,先吃点西瓜。”走进贺生福家,120平米的回迁楼房里,他家的地板、玻璃擦得锃亮,乳白色的墙壁上挂着一个红彤彤的“福”字。贺生福穿梭在屋里一边向记者介绍客厅、卧室、厨房,一边热情地招呼着大家。

  “我们石家营村的老百姓有福气,你看看,以前的土房子现在全变成了楼房。”据小峡镇石家营村村委会主任许正云介绍,原来村民们大多住土坯房或者砖瓦房,搬到这里之后,村民们的生活大变样,大家经历了从村民到城市人的巨变。这里,不仅有漂亮优质的住房环境,而且有齐全的教育、医疗、交通设施。儿童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幼儿园、完全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市民公园、长途汽车客运站、公交车站、农贸市场、超市及沿街商铺等,在这里一应俱全。

  “生活最大的改变就是孙娃子读书方便了,公交车通到家门口,出门就有超市,生活是真的好。”贺生福说。

  据许正云介绍,为确保阳光征迁和谐回迁,2012年初,该村实行次序动员的办法,按照村“两委”成员、党员干部、普通群众的顺序,村“两委”干部在前,逐级带动,次序推进;对于安置、补偿等涉及到群众利益的分配问题,则将顺序倒置,村“两委”干部在后,自下而上进行。在征地拆迁中涉及到重要决策,如在签订评估协议、提前拆迁等工作中,党员和村干部带头行动,带头贯彻执行,并积极协助村干部做好周边群众的引导、说服工作,确保重要决策顺利实施。

  同时,从困难户的春节慰问、发放安置过渡费、解决就业问题等方面入手,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在矛盾排查化解中,正确引导群众合理、合法诉求,让大家主动参与到房屋分配、办理入住手续等工作中来,使回迁安置工作井然有序,实现了平稳过渡。

  如今,住宅楼整齐划一,道路干净整洁,路灯、绿树、青草、水泥路面,高铁新区和大城市管理良好的小区没什么区别。文化休闲娱乐广场内,石家营村村民们和城里人一样或漫步、或围坐在石桌前下棋打牌,孩子们则在健身器材上尽情嬉戏……

  许正云笑着对记者说:“现在村里的人,还和城里人一样说普通话,孩子们平时也用普通话交流,与城里人没啥区别。”

  管理网格化邻里一家亲

  石家营村作为高铁新区首批回迁村,该村的社会管理网格化工作是整个高铁新区社会管理工作的试点。

  走进石家营村村委会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占据了整面墙的“小峡镇石家营村(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分布图”。图里详细标注了石家营村8栋居民楼每栋的住户数,并以不同颜色区分了每栋居民楼的网格管理员负责的管理区域。

  记者了解到,由于石家营村群众现居住分散,管理难度增大,为更好地服务新区群众,该村打破以往的管理模式,实行片区和村双重管理服务。一方面按照片区管理,片区管理不分村,即在哪个片区居住就接受哪个片区管理;另一方面按照民生服务管理,即不管在哪个片区居住,在民生服务上还属于本村管理。通过这种管理方式逐步向社区转变。同时,设立镇包村干部、片区民警、治安协管员、便民诉讼联络员、人民调解员、信访信息员、治安巡逻员+物业负责人的“7+1”管理模式,负责本小区的治安防范、矛盾化解、搜集信息、掌握民情等社会管理工作。

  在村委会办公室二楼,墙壁上“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维护”等标语格外醒目,一排精心绘制的宣传展板上,团结、和谐、稳定等字眼随处可见。

  近年来,石家营村结合高铁新区回迁安置,以星级创建活动为载体,夯实基层基础,深化由农村向城市社区居民过渡转变平安创建,提升基层创安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针对群众受地域、文化、传统、家族观念等因素影响的不同,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委会定期或不定期召集村民讨论村内事务,积极将邻里矛盾靠前化解,教育和引导回汉群众主动交流,相互了解,风俗习惯上互相尊重,生活细节上相互包容。通过民主商量村里大事,民主解决邻里小事,不仅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高涨,而且处理事情效率高,村里的纠纷难题基本都能有效解决。

  马德祥是住在高铁新区14号楼里的回族村民。据他介绍,每逢古尔邦节,小区的汉族居民都会向他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中,少数民族居民也会到汉族居民家中拜访。

  “现在,邻里很和谐,陌生的邻居都熟悉了,疏远的邻居也都亲近了。”贺生福说,如今村民们可团结呢,少数民族与汉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红白喜事都是有来往的,谁家有个事都会去帮忙,毕竟远亲不如近邻。

  如今的石家营村,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回汉民族在文化上包容共荣,共同分享。大家其乐融融,真正品味到了“和谐一家亲”的甜头。

  村庄换新颜农户变商家

  受益于政府易地搬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石家营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这种改善,不仅仅体现在村容村貌,更多体现在农户家中多了卫生厕所和自来水等城市居民家中常见的设施。

  随着石家营村出行、居住条件的改善,一些有头脑的农户开始发展第三产业。祝全甲、陈英梅夫妇便是其中一对。

  “政府帮我们建了新村,盖了新房,我们何不利用这些条件开家庭宾馆,私房菜,让这些新房发挥作用。”农户陈英梅说。去年国庆节,她将家中新房简单装修后,开了一家家庭宾馆。

  “每到夏天是最忙的时候,来旅游的人非常多,我们开的家庭宾馆每天都爆满,每年可以挣到6万多元。”陈英梅说,脸上堆满了无法掩饰的喜悦。

  在陈英梅家的宾馆内,记者看到,在其中一间房内摆放着两张大小相同的床,床上用品也完全一样,配有独立卫生间、空调等设施。

  陈英梅介绍,平均一间房价位大概在一天160元左右,比正规酒店便宜很多。“这里不少业主有两套房子,他们自住一套,另一套出租。有租户就将房屋改造成公寓、旅馆对外经营。”陈英梅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回迁群众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务输出,运输业和服务业,2016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847元。像陈英梅这样依靠家庭宾馆来增加收入的在石家营村大概有14家。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石家营村村民通过开办家庭宾馆实现了经济增收。

  “下一步,我们将引导农户营造良好的经营秩序,实现有序管理,推动家庭住宿业良性循环发展。”许正云说,原本在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的村民,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都严重匮乏,让农民富起来,脑瓜子首先要富起来,要有本事就得学知识、能经营会管理,还要更新观念。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网
青海新闻网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央视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人民网
青海新闻网
中共海东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浏览本站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分辨率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