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海东简介 | 区县窗口 | 新闻中心 | 领导活动 | 党的建设 | 通知公告 | 视频报道 | 优势产业发展
民俗文化 | 民生关注 | 综合信息 | 海东旅游 | 自然风光 | 招商引资 | 外媒看海东
窑洞村有朵“格桑花”
来源: 海东时报
发布时间: 2018-08-15 10:30:19
编辑: 李娜

  青海新闻网讯 近日,平安区三合镇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幸福家园小区里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干净整洁的广场上,大妈们正热闹地跳着广场舞,她们手里拿着彩扇欢快地舞动,嘹亮的歌声在广场上久久飘荡。

  “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赶上了好时代,也多亏了党的好政策,给我们村派来了一个好书记。要是没有杨书记,我家老头子的命早丢了。”

  村民口中的“杨书记”是村里的“第一书记”杨菊林。2015年10月,她被选派到平安区三合镇窑洞村担任“第一书记”。近日,知道杨书记要走,村民们都有些不舍。三年的驻村扶贫生活,窑洞村里发生了许多事情,也让窑洞村的村民和杨书记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三年前的窑洞村,位于平安区三合镇南端,距平安城区30公里,全村共有农户155户486人,是一个由汉、藏、土三个民族聚居的脑山村。这里山高坡陡,自然条件较差,产业结构单一,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农户大多住着老旧房屋,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作为“第一书记”,村里的大情小事都离不开杨菊林,工作的特殊性使杨菊林经常不辞劳苦、加班加点,“5+2”“白+黑”是很平常的事。可是刚到村里开展工作,问题就来了。精准识别贫困户及精准确定贫困户属性时,有的农户争着要当贫困户,有的想方设法为关系户说话,甚至千方百计隐瞒财产,提供虚假信息,致使精准识别工作难度加大。

  面对重重困难,杨菊林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员挨家挨户走访调查,了解致贫原因。在全面掌握基本情况后,杨菊林和村“两委”班子及时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评议,最终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36人,经村委会核实公示后,没有一人提出异议。

  然而摆在面前的困难不止一件,易地搬迁的担子随后又压在了杨菊林的肩上。窑洞村近80%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常住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乡土观念重,搬迁难度大。

  “我也是农民的孩子,我熟悉农村生活,理解村民不想搬迁的心情,但要让全村人过上更好的日子,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杨菊林说话时坚定而有信心。

  为了让易地搬迁项目顺利实施,她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结合实际,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因地制宜探索安置方式。经班子成员多次走访农户,宣传易地搬迁相关政策,和群众谈心交流,组织大家到建好的安置小区参观后,最终打消了群众的疑虑。通过努力,窑洞村130户406人目前已经入住新居,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36人也搬进了幸福家园小区的新房。19户农户进行了货币安置,其余6户农户也正在准备搬迁入住。

  祁雅秀是村里的留守儿童,2008年母亲因车祸去世,父亲离家在外打工,孩子由多病的奶奶照顾。得知这些事后,杨菊林便积极帮助小女孩及她的家庭,将自家的沙发、衣柜、电视、冰箱等送到了小女孩家,还经常为她买学习用品,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

  分到房子的那天晚上,女孩高兴地打电话给杨菊林:“书记妈妈,我们分到新房了,是2单元5楼……”。孩子脱口而出的一声“书记妈妈”,让她百感交集。

  为了使搬迁农户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确保搬迁对象尽快脱贫,她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开展了挖掘机、农机驾驶、串珠、餐饮服务等培训。93人取得了各类培训证书;8名贫困劳动力分别在茶卡、平安、循化、西宁、果洛等地务工就业,月收入在2000至3500元不等。同时,她还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通过解决农户就近就业、推进特色农作物的规模经营、产业扶持资金到户等,使贫困户有了稳定可靠的经济收入。

  “我们的国家在快速地发展,我们农村也在一天天进步,正是有了杨书记和‘精准扶贫’的政策,以及许许多多的扶贫人,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的好日子。”窑洞村党支部书记祁世喜说。

  这几日,幸福家园小区花园里的格桑花开得正艳,每一朵都像一张笑脸。在群众眼里,杨菊林就像一朵美丽的格桑花,她带领他们脱贫致富,也走进了他们心中……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网
青海新闻网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央视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人民网
青海新闻网
中共海东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浏览本站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分辨率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