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海东简介 | 区县窗口 | 新闻中心 | 领导活动 | 党的建设 | 通知公告 | 视频报道 | 优势产业发展
民俗文化 | 民生关注 | 综合信息 | 海东旅游 | 自然风光 | 招商引资 | 外媒看海东
【党旗飘飘】为民造福耀“红光”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8-07-12 08:11:20
编辑: 童洋

  青海新闻网讯 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的西端,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村庄——红光上村。

  今红光上村所在地,是1939年由西路军战士400余人与国民党军阀马步芳抗争战斗、流血牺牲的土地,浇灌成红军与撒拉族群众建立生死相依、水乳交融革命友情的红色沃土。由西路红军修建的一座红光清真寺、一所红军小学、18座红军宅院及1987年为纪念红军丰功伟绩而修建的西路红军纪念馆等红色历史遗迹,彰显出当年红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仍全心为民造福的精神,也化为而今当地党员干部为民干事创业的动力,照耀着红光上村散发奋进的光芒。

  红色精神融汇团结传统

  经过八十年的发展,红光上村从当初红军修建的18户90多口人的小村落,孕育成了现在178户687人的红色大村庄。近年来,红光上村党支部16名党员把传承和弘扬西路红军精神融入党组织自身建设核心,以建设“红色支部、富民支部”为目标,带领全村群众团结互助、艰苦拼搏,把昔日的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红色村、先进村。

  红光上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是班子的带头人,“红光上村村民与红军的故事,我们从小就听大人讲,哪怕经过了半个多世纪,大家都深深感念着当年的恩情,这是我们村团结凝聚的原动力,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回想起这些年来的发展历程,马乙四夫认为,红军精神对村民思想的影响意义深远。

  红军当年在艰苦条件下,仍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为村民造福,锲而不舍与反动派斗争的故事,在红光上村代代相传。当年听着故事长大的稚童,如今都年过半百,可是全村的红色记忆却更加丰富。“从十年前确定建设党员教育基地的时候起,我们就深入开展红光上村西路红军的资料、遗物收集工作,这在无形中唤醒了大家对那段岁月的记忆,也重温了军民的鱼水之情”。

  随着党员教育基地开放,到红光上村的人络绎不绝,身在其中的村民也持续接受着革命思想的洗礼,与村里党员干部的情谊也越加深厚。而真正让村民信赖党员的原因,是村“两委”班子一心为民的精神。“当年红军对老百姓好,现在共产党对我们更好,这些恩情村子里的人都记着,所以党员的话我们都听。”一位老大爷对来访的参观团说着,把他们领到村子的文化广场,指着自己家的方向,讲述着这些年村里越变越好的生活。

  红军的故事村民都如数家珍,可是村里的讲解员主要还是党员们,“他们给来的人讲解都是无偿劳动,尤其是村支部书记,每天给成百上千的来宾讲解,有时候忙得顾不上喝水吃饭,嗓子都哑了”,村民们感念党员干部们的辛苦,眼看着村里有了党员教育基地后的巨大变化,对这个班子的信心十足,以村支书为代表的很多干部都已经连任两届以上,并且都是高票当选。

  请进来、走出去为民致富

  红光上村位于循化县查汗都斯乡,“查汗都斯”是盐碱地的意思,据马乙四夫书记说:“这里受土质所限,粮食产量不高,以前村民们的生活很贫困,我们村‘两委’经过研究决定发展乡村旅游,西路红军的历史就是我们的招牌”。用红色旅游带动农家乐,就是当年大家立项的打算。

  然而刚刚开始实施时,村民并不全都支持,他们一方面不确定村里的党员教育基地能否建成,另一方面也不确定农家乐是否有人光顾。“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是个好事,关键是不自信干得成,支书就动员我们党员干部先干起来,有了一部分人成功的榜样,大家就能放心创业了。”时任村党支部组织委员的陕红国回忆当年自己开农家乐的事感慨良多。说起来,当时让他下决心的主要原因就是村支书的实干精神和村“两委”班子的精诚团结。

  针对村里无集体资金,村级活动阵地也是租用民房做为临时场所的现状,马乙四夫和班子成员将修建党员活动室作为服务全村党员群众的首要任务,他率先垫付6.7万元资金,先期解决了修建党员活动室的征地费用,于2009年底建成了红光上村党员活动阵地;筹集10多万元资金,于2009年在红光清真寺内建起了全国首座民间西路红军纪念馆。同时,马乙四夫带领部分人员辗转收集西路红军的有关资料和当年遗物,制作了一套完整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事迹展板,展出照片80多幅,实物20余件。2012年,启动实施了由国家文物保护局投资560万元的红光清真寺纪念馆等建设项目;红光清真寺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地的成功创建,让村民看到了络绎不绝的来客,开办农家乐的信心倍增。马乙四夫又以红色文化与民族特色农家院相结合的模式,帮助一部分有条件的家庭精心打造了8家“撒拉人家农家院”,并先后推出了“民俗之旅”“生态之旅”“红色之旅”三大特色旅游项目,至2017年累计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

  此外,村“两委”班子还积极发展拉面经济,马乙四夫联系县就业局先后三次来村培训拉面技术,有120人通过培训外出打工。“村里的年轻人多数出去打工赚钱,其中一部分村里为他们争取贷款,出去自己开店,月收入都有人均2万元。”村委会主任韩乙布拉说,红光上村人把面馆开到了上海、宜宾、山西等10来个城市,让村民的腰包真正鼓了起来。

  今年“七一”,村里以集体经济模式创办的红光农家院开业,有4户村民入股,并吸纳4名村里的贫困户来此工作,创业之初还是由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带头入股。前期的所有工作都由村“两委”班子协力完成,“开业前一天,我们用了一整天摆家具、布置环境,一夜都没睡”,韩乙布拉主任盘点了营业一周来的账目,每天的营业额有两千元左右。如果把宣传推广等软实力配套好,收入一定更加可观,他希望村民们都来入股共同致富。

  红光上村,有红色精神的涵养,有一心为民的村党支部带领,全体村民都拧成一股绳,在这股力量的推动下,未来会更加光辉而美好。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网
青海新闻网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央视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人民网
青海新闻网
中共海东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浏览本站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分辨率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