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海东简介 | 区县窗口 | 新闻中心 | 领导活动 | 党的建设 | 通知公告 | 视频报道 | 优势产业发展
民俗文化 | 民生关注 | 综合信息 | 海东旅游 | 自然风光 | 招商引资 | 外媒看海东
团结村:黑大门里暗藏的玄机
来源: 海东时报
发布时间: 2018-03-05 15:09:19
编辑: 易 娜

  青海新闻网讯 假如你们家修建宅院,只有两种大门供你选择:黑大门和红大门。你会选哪一个?哈哈,这道题没什么玄机,相信每个人都会各有所需去选择,也就是,黑大门和红大门的选择几率都是百分之五十。

  但是,在循化县街子镇团结村,却是另一番景象,每家每户的大门都是黑色的,难道这里的村民审美取向都一样吗?

  虽然和三兰巴海村相邻,但是团结村却明显有些寂静,寂静地让人无法相信这里与骆驼泉仅有不足500米的距离。走进团结村,有关黑大门的故事逐渐浮出水面。

  原来,撒拉族先祖有六门八户,其中在团结村就有一门两户。原先这两户是合为一户的,由于兄弟分家,就变成了两户,其中一户为旱坝,意为旱地上的坝口,另一户为黑大门,可能这家大门是黑色的。兄弟两人分家后,人丁兴旺,各自繁衍生息,并慢慢形成了旱坝和黑大门两个村落。在半个世纪前,旱坝和黑大门合作化时期并为一村,故名团结村。

  说起黑大门,村子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兄弟俩分家后,原有的黑色大门分给了旱坝,而新建的院落就要重新制作大门。大门建好后,主人突发奇想,将当地特有的红土和成泥,涂于大门上。这样,涂红的大门不但美观,而且大气,主人也为自己这一举动而感到自豪。可是这一举动竟惊动了官府,因为在当时这样的红大门只有在官府才能建,平常百姓家是不允许的,若是建成红大门就被视为“反政府”。县衙遂差人前往“红大门”的所在地查看究竟。恰好在这时,官府的措施让另外一人听到,此人闻之心中大惊,便赶在官府差人到来之前将这一消息告诉了“红大门”主人。主人一听将要大祸来临,就和族人刮下锅底的黑灰,涂到了“红大门”之上,这一涂,红大门瞬间又变成了黑大门。当然,之后官兵所看到的也就是人们重新涂过的“黑大门”了。从此之后,该院落也就有了一个重新的名字——黑大门。如今,这个“黑大门”仍然存在,只是由于时隔久远,少了往日的恢宏。

  踏进团结村这片神奇的土地,你会目不暇接、百看不厌,更令人神往的是富丽堂皇、融古朴、精巧为一体的撒拉族庭院建筑文化,在这里你会感受到久远的亲情和温馨,回归大自然的魅力。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一座传统四合院。四方的院落中间,别致的双层花坛中满是开得正艳的月季,花香阵阵。撒拉族人的住房大多为平顶的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房屋,四周围以土墙,称“庄廓”。庭院里设太阳能灶,空地栽种果树、蔬菜,有的还建有小花坛,显得有生气、美观、整洁。主房坐北朝南,外部大梁及檩子上的木雕精细,撒拉族人称为“花槽”,花槽一般5至7道,多的十几道,有的是几何图案,有的是植物图案,层层叠叠,千姿百态。

  由于循化县地理位置、自然概况、气候条件的优越,盛产瓜果和一些著名特产,也可以说,拿一把种子撒出去,就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于是撒拉民族在历史的长河里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爱花、种花的习惯。花是美的象征,撒拉族在庭院里即使没有地方,阳光照不到,也要把土背到门庭上种花。久而久之,这种爱花的审美观就用到了建筑上。夏天花败了,冬天怎么办?冬天的“花”在房顶上开着。北房是撒拉族居住的主房,所以这面房子就用砖雕和木雕结合起来,看似繁花似锦,这实际上也是中国明清建筑的一种文化。

  在团结村,撒拉族刺绣还会将你带到另一个意境。撒拉族刺绣是撒拉人以勤劳和智慧创造的一门艺术,不仅形式多样,工艺精湛,更因其丰富的内涵而大放异彩,没有文字的撒拉族,天才地运用了刺绣来表达民族迁徒、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再现风情民俗,寄其精神向往。

  撒拉族刺绣源远流长,集传统文化、风俗、地域特征于一身,是一种民间习俗,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技巧。在过去,撒拉族不论家境贫富,大姑娘、小媳妇们都要学习掌握刺绣,学习家里各种针线活儿的刺绣技能。她们在农闲时三个一堆,五个一群,或坐在树下,或坐在热炕头,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她们在每一件生活用品上都施之以智慧,倾注着感情,巧手绣出一件件精美的刺绣作品。

  让人想不到的是,撒拉族女孩学习刺绣的初衷,只是为了把自己风风光光地嫁出去。因为在当时,一个好女子只有必备了缝纫、刺绣才有资格出嫁,或讨得男方的欢喜。所以,大多数女孩从十岁左右就开始学习各种刺绣技艺。

  当然,她们的学习是没有专门老师的,主要是通过家传,从母亲或奶奶熟练的针线刺绣中,或从互相之间的交流中得到启发和培养,并得以延续下来。女孩子在少年时就受到了家庭的熏陶,从小学习刺绣,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技能,从简单的牡丹花、荷包开始,渐渐将花鸟虫鱼、山水人物一一练习得熟透,直到十六七岁出嫁时,就掌握了一定的刺绣方法和技巧,在不同的底布上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绣出各种自己所喜欢的图案,特别是给新郎做的枕套、布鞋、鞋垫、围裙等就更加细心,都是用自己的手精心设计和刺出来的。

  五彩线刺出的一朵朵娇艳的花朵,一片片青翠的绿叶,在姑娘媳妇们简单的重复、对称中体现出古朴、美观、大方的风格。其中,枕头顶最为重要,最为精彩,而且最能吸引人,成为人们的抢手货,摆在家里赏心悦目,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和风土人情的特色。

  如今,在撒拉族的故乡,撒拉族刺绣再度受到格外的关注,这种传统的刺绣技艺大多都出自农村居家妇女之手,撒拉族艳姑学到一技之长的同时,还成功地挽救了循化濒临绝迹的刺绣技艺,使之焕发出骄人的光彩,受到众人的喜欢,可以说,撒拉族刺绣是妇女们表达情感时创造的艺术品,也可以说她们都是刺绣艺术家。

  2006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公布,撒拉族的妇女们精心创作出的撒拉族刺绣“福娃”,便亮相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同年5月,撒拉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90年9月,撒拉族刺绣又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上亮相。近年来,撒拉族刺绣更是频繁参展于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青海省民族文化旅游节等商品经济领域,深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网
青海新闻网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央视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人民网
青海新闻网
中共海东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浏览本站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分辨率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