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海东简介 | 区县窗口 | 新闻中心 | 领导活动 | 党的建设 | 通知公告 | 视频报道 | 优势产业发展
民俗文化 | 民生关注 | 综合信息 | 海东旅游 | 自然风光 | 招商引资 | 外媒看海东
化隆县香加岭脱贫的路不再遥远
来源: 海东时报
发布时间: 2018-03-05 15:09:06
编辑: 易 娜

  青海新闻网讯 2月初,化隆回族自治县迎来了一场大雪。这场大雪来得正是时候,应了百姓一句俗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而对于化隆县昂思多镇香加岭村的77户庄稼人来说,既盼下雪,又怕下雪,原因何在?下雪后的路面让香加岭村的农户们只能“困”在村子里,根本出不了门。受地形影响,出行困难一直是香加岭村村民的心结。村民们长期“困”在山中,“困”住了手脚,也“困”住了思维。

  有路才有“出路”

  沿关沙路口进入香加岭村,6公里的村路,大大小小的转弯有60多个。环山而上,再环山而下,弯多、坡陡,“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第一书记祁之明进村时的最初体验。

  香加岭村的庄稼人一辈子守着这里的大山,守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全村77户农户中,常住户为22户,19户为贫困户,这些数字让来这里驻村的第一书记祁之明心里凉了半截。

  香加岭村是一个典型的浅山村,土地干旱贫瘠,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人多、地少、收入低是基本村情。加上该村干旱、冰雹和霜冻年年发生,频次高,对农作物危害严重,严重制约着种植业的发展。

  祁之明在调研中发现,全村经济发展目前主要以种养业、外出务工和开拉面馆为主,全村牛羊养殖户都分散分户经营,养羊最多超不过百只,养牛最多也在10头以下。

  致富的路究竟在哪里?“如果把这条路修上,我们种地的时候机器就可以开上来,庄稼收完后我们就可以及时拉下去卖掉。”村民马黑么说。

  而村民的这个梦想一直未能实现。

  条件好点的村民几年内陆续搬走了,留下来的是没能力搬走的。

  路难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村民看病难、上学难,发展产业更难。祁之明说,天晴还好,一下雨路就打滑,没人敢进来。村里的马铃薯淀粉含量很高,加工成粉条能卖上好价钱,但村民吃水都有问题,加工粉条的水从哪里来?祁之明暗想,有路才有“出路”,香加岭村的致富路就是应该先修路。

  思路清晰后,祁之明和驻村工作队多次前往县、市交通部门协调。终于,修路的事情有了眉目。在市总工会的协调帮扶下已经完成了6公里的道路硬化项目。

  “路修好了,村民能出去也能进来,这里不再是人们所说的‘与世隔绝’的地方了。”祁之明说。

  扶贫实质是扶智

  祁之明在村里走访时了解到,村里的小学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后撤并。马黑么说,我们村整体文化程度低,多少年来,村里没出过一名大学生。很多有条件的家庭为了子女读书,都搬出去了,留下来的都是一些能力不足的人。

  村里26名小学生每天要往返4公里多的路去邻村先群村上学,只要遇上雨雪天气,孩子们上学的路就被“堵”了,上学送,放学接,很多家长把这当成了负担。久而久之,很多家庭的孩子从“上学难”变成了“不上学”。

  “一定要解决孩子上学难的问题,扶贫的实质就是要扶智。”祁之明和市总工会驻村工作组商量后达成共识。

  祁之明仔细研究了香加岭村村情,才发现,这个村文盲占户籍人口的59.8% ,读过小学或小学毕业的有36人,占户籍人口的13%,初中文化程度的只有2人,占户籍人口的0.6%,全村没有高中生,多少年来,村里未出过一名大学生。

  由于群众文化水平低,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生活圈封闭,信息不畅,缺乏发展生产必要的技能技术和知识水平。加上部分农户对村子发展信心不足,思想消极保守,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思维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自给自足阶段,等、靠、要思想还比较严重。

  想到这些,祁之明的心寒了。“能不能恢复香加岭小学?孩子们能不能就近读书?”其后,祁之明不停地查阅资料,跑相关部门。

  2017年,他们得到了答复:农村小学1至3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小学高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的可以寄宿;初中学生根据实际可以走读或寄宿。原则上每个乡镇应至少设置1所初中学校,3万人口以上的乡镇可设置2所初中学校;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寨,要设置村小或教学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各地要根据实际条件合理确定学校覆盖范围,一般应使学生每天上学单程步行时间不超过40分钟;具备公共交通或校车服务条件的,学生每天上学单程乘车时间应不超过40分钟。

  村里的孩子们仿佛看到了希望,祁之明和工作组随后向相关部门提出了复校申请。

  “如果申请通过,孩子们就可以在家门口上学了。”祁之明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自从市总工会联点帮扶香加岭村后,工会党组高度重视“双帮”工作,进一步完善了“一对一”帮扶方案,帮扶措施进一步加强,帮扶责任人时常到帮扶对象家访贫问苦,详细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贫困原因,重点为帮扶对象找准产业发展路子,并给予现金、物资、精神上的支持。

  “我们主要还是要给他们一些致富的思路,让他们转变观念,从‘让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还需要一段时间,但让他们彻底脱贫是我们的责任。”市总工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主席王东智说。

  “脱贫重在扶智,其次是产业助力。”经过市总工会几次召开会议后,大家深知:产业是老百姓致富最直接的渠道。可是该如何帮助这个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呢?

  “我们还是鼓励一部分人外出打工,让他们开阔眼界。让一部分人发展拉面经济,一部分人分散养羊,全力助推精准脱贫工作。”祁之明说。

  经过积极争取,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前下达实施。去年,上报了修建村综合服务中心、人畜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基础教育建设等10个项目。县新农办、县水务局、县住建局等单位到村里现场勘查、测绘图纸,决定实施美丽乡村项目,现等待批复准备实施。目前,人畜饮水工程已经完成寻找水源、线路规划等工作,村民们久远的期盼将不再是梦想。

  “我们最感谢的是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给我们致富的思路,根据我们村的实际,制定了适合我们村发展的路子,让我们首先在思想上脱贫,这是最大的扶贫。”马黑么说。

  扶贫重在培养“明白人”

  祁之明说,马黑么是村里的扶贫明白人。扶贫就要选好明白人,让明白人去和村民沟通有时事半功倍。祁之明感慨,在这几年精准扶贫工作中,曾经遇到极少数人原本家庭条件很好,却为了争抢扶贫指标,隐瞒事实,谎报家庭情况,争做“穷人”。还有一些享受扶贫政策的人,坐在家里等、靠、要,影响极其恶劣,严重阻碍了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

  “两年多时间下来,除了老弱病残人员外,17户贫困家庭,每户至少有一人外出打工,春播完成后出门,秋收结束后又出门。2017年17户人家累计打工超过了40人次,平均每人打工收入最低按8000元计,也超过了32万元,平均每人增收4266元。”

  马黑么对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对扶贫政策更是如数家珍,他经常从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危房改造扶贫、保障扶贫等各方面对村民进行讲解。

  祁之明说,刚到村里后,村里成立了互助协会,选出了互助资金理事会、监事会和秘书长,驻村工作队撰写了《香加岭村互助协会管理办法》《香加岭村财务管理办法》及《香加岭村互助协会章程》等各种资料文件16种,这其中就有扶贫明白人马黑么的功劳。

  “作为村里的扶贫明白人,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各种政策更详细地解读给贫困户听,让他们对政策有个更全面地了解,让每一户贫困户都享受到他们应该享受的政策扶持,同时也有利于村里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马黑么说。

  通往香加岭村的路马上要加宽,干旱浅山农村脱贫致富的路子正在探索,村民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正逐步走着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走通这条路也许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我们欣喜地看到,香加岭村农民离致富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网
青海新闻网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央视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人民网
青海新闻网
中共海东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浏览本站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分辨率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