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海东简介 | 区县窗口 | 新闻中心 | 领导活动 | 党的建设 | 通知公告 | 视频报道 | 优势产业发展
民俗文化 | 民生关注 | 综合信息 | 海东旅游 | 自然风光 | 招商引资 | 外媒看海东
优秀民俗文化更有精气神
来源: 海东时报
发布时间: 2018-03-02 15:05:47
编辑: 易 娜

乐都区碾伯镇北门村社火队亭子表演

  青海新闻网讯 欢腾的锣鼓敲起来,丰收的喜悦舞起来。3月1日,海东市2018年春节社火调演精彩上演,来自全市的6支表演队伍用精心准备的社火表演给全市人民大拜年,把浓浓的节日氛围再次推向高潮。

  小矮跷跳出大欢乐

  演出现场,乐都区高庙镇老鸦村社火表演队的矮跷表演吸引了市民的眼球。这支队伍中所扮演的人物,既有披红挂绿的大姑娘、也有戴纱帽的县官,个个朴实憨厚、滑稽可爱。

  乐都区高庙社火有200多年的历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地方特色鲜明,其中,“高跷、亭子、小唱”堪称“三绝”。矮跷是一种载歌载舞的传统民俗舞蹈。跷高3尺左右,由于矮跷踩着轻便、灵巧,表演者重于跳跃、舞蹈或表演一些技巧动作,因为跷子矮而比较灵活,演员们常常表演一些喜剧。“我是第一次看到矮跷表演,这个矮跷表演得太好了,让人觉得特别喜庆,过年就应该是这种气氛。”正在观看社火的杨贵川深有感触地说。

  舞起矮跷,众人齐跃,象征着老鸦村人民在党的各项惠农政策沐浴下勤劳致富,喜庆宽裕、文明、和谐、稳定的幸福生活。表达了老鸦村人民积极向上,勇往直前,为早日奔向小康社会而欢快跳跃的情感。

  《竹马》舞出新气象

  在锣鼓的伴奏声中,穿着竹马道具、跳着舞蹈的演员走向现场,这是由乐都区碾伯镇北门村社火队表演的传统舞蹈《竹马》,而主角是一群孩子们,他们一手执马鞭,一手拉缰绳,随着锣鼓节奏打出的不同鼓点,竹马队不停地变换队形,做出不同的动作,舞步细碎繁密、轻快活泼,队形变化错落、富有情韵。

  《竹马》舞蹈是流传在乐都区碾伯北门村的一个传统民间舞蹈。据村里的老人讲,是一百多年前山西的商人来乐都经商时传给碾伯北门村社火队的。《竹马》是由十六个十二岁左右的男孩扮演,共十二种动物,有豹子、独角兽、孔雀、麒麟、四不像、仙鹤、骆驼、老虎、牛、狮子、梅花鹿、马,其中青牛、黄牛各一头,狮子两头,梅花鹿两头,红马、白马各一匹。《竹马》舞蹈的是庆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以求太平吉利。

摄影:颜金梅 蒋忠财

  老传统秀出新艺术

  高高的亭台、别致的妆容、色彩艳丽的服饰……伴随着阵阵锣鼓声,由14名儿童扮演的亭子队精彩亮相。

  亭子高约五六米,装扮“身子”的演员都是3岁半至6岁的儿童,他们被固定在结构是铁制外形装扮成花树的道具上,活灵活现。当亭子行进时,闪闪悠悠,小演员在高空双臂摆动,若荡秋千,给人一种玄妙、优雅、惊险的感觉。

  此次饰演亭子的都是群众耳熟能详的古典戏剧、古典文学和神话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包括传统戏剧中的英雄人物,如杨宗保、穆桂英、白蛇、岳飞等,也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神灵,如孙悟空、哪吒、西王母等,题材之广几乎无所不有。

  艺术高超,造型新奇,富有地方特色的亭子已有200多年历史,旧时四人抬亭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亭子由人抬改为用拖拉机拉。亭子是社火表演中比较抢眼的一个节目,亭子的传承人在服装制作、高台装饰、表演造型等方面都有一手绝活,不断推动这门独特的技艺向前发展。亭子表演队负责人余大烈说,每年的十一月份,老鸦村100多人开始制作亭子,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设计,制作出精美的造型,亭子是集戏曲、装饰、美术、剪纸、数学、力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空造型艺术,造型多变,构图精美,艺术风格独特,成为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网
青海新闻网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央视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人民网
青海新闻网
中共海东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浏览本站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分辨率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