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海东简介 | 区县窗口 | 新闻中心 | 领导活动 | 党的建设 | 通知公告 | 视频报道 | 优势产业发展
民俗文化 | 民生关注 | 综合信息 | 海东旅游 | 自然风光 | 招商引资 | 外媒看海东
见证发展 细说变化:高原新城的成长历程
来源: 海东时报
发布时间: 2016-11-15 14:45:39
编辑: 易 娜

乐都区蚂蚁山生态公园

  青海新闻网讯 2013年至今的三年来,海东城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85%;实施各类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35项,完成投资360亿元;实施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62200套;先后在397个村庄实施了新农村建设……

  对于年轻的地级市海东来讲,这三年是一次痛苦的蝶变,也是一段从沧桑到辉煌的历程……经过三年的努力,一座高原现代新型城市已然屹立在兰西经济带中部。

  两大“核心”快速崛起

  2013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地级海东市,海东市正式成为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新主角”。

  按照省委对海东的“五句话”发展定位及“一市两区四县”的战略发展格局,海东编制了《海东市核心区规划(2013-2030年)》。着眼城市长远发展,乐都、平安共同作为海东市核心城区踏上了大刀阔斧的建设之路。

  海东抓住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的机遇,全面推进核心区建设,实施了地下综合管廊、海东市三甲综合医院、兰青铁路乐都至杏园段局部线路改建工程、蚂蚁山生态公园等工程项目,掀起了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高潮。

  三年来,海东市共实施各类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35项,完成投资360亿元。目前,朝阳山行政片区、职教城片区、平安新城核心区、高铁新区、临空经济区等重点片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抓紧实施。以海东市公共资源交易及政务中心、图书馆等为代表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陆续开工;以地下综合管廊、平安心湿地公园、蚂蚁山生态公园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以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三甲医院等为代表的教育、卫生项目相继实施;以曹家堡保税物流等为代表的青藏高原国际物流商贸中心已初步运行……两大核心区正在快速崛起。

  城市品味越来越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口是什么?如何提升品位?海东用实际的行动这样回答: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等公共基础设施,大做“地下”文章,实施绿色节能建筑,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品位……

  2014年6月,海东市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理念,率先在全省开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2016年4月,海东成功跻身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行列。同年8月,海东市首个核心区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正式启动。不难看出,海东大做“地下”文章是为了使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适应海东快速发展的需求,也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举措。

  同时,海东还实施了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绿色建筑工程,并累计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85.96万平方米,沿湟四县(区)现有建筑和新建民用建筑全部实现分户采暖。

  另外,海东市依托河湟文化旅游优势,提倡慢行理念,发展绿色慢行交通、营造宜人慢行环境,逐步实施了以湟水河慢行游为主线,连接城市各个组团的慢行系统。

  现代城镇群初步形成

  撤地设市后,海东市明确提出:要共同推动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形成县域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年来,海东在推进核心区建设的同时,加快了民和、互助两县的沿湟“带”城市化进程,带动化隆、循化,以及中心城镇、重点乡镇建设和产业发展,形成区域城乡统筹发展体系。重点实施了四县县城和群科、街子、官亭、瞿昙、南门峡、丹麻等集镇建设,通过抓好重点城镇建设规模,提高了河湟流域城镇的承载能力,逐步建成了布局合理、绿色发展、产业支撑、特色鲜明的现代城镇群。

  目前,全市六县(区)已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并正常运行,全市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95%,污水处理率61%,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能力和城市承载能力得到提升。23个乡镇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场,建制镇连接县城与乡村的枢纽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农民向市民逐渐转变

  城镇居民人口是衡量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经过几年的发展,到2015年底,海东市城镇化率已达到40 %,较2010年增加12个百分点。这是对海东城镇化发展成果的最好说明,也预示着海东农民的身份正在向市民转变。

  撤地设市后,为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海东市先后实施了高铁新区、碧水园安置区、原青棉纺织总厂棚户区改造、易地搬迁等重大民生工程。

  目前,高铁新区安置区一、二期17个片区313栋楼10617套安置房全部建成,已有7223户群众领取钥匙,入住5108户,2115户正在装修。乐都区朝阳山片区碧水园62栋、3120套安置房基本建成,部分群众已回迁入住。“等了三年,终于住上了新家,我们开始过城里人的生活了!”乐都区碾伯镇后庄村村民辛德辉说。

  同时,海东市结合扶贫攻坚,大力实施了易地搬迁项目。仅2016年,海东市通过集中安置和自主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市六个县(区)45个乡镇91个村实施易地搬迁项目,计划安置4606户17989人。目前已有4314户开工建设。

  易地搬迁只能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脱掉贫困的“帽子”,让群众住得安心才是硬道理。因此,海东市一方面积极引导回迁群众积极创业;另一方面通过扶持后续产业,增强了贫困村、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住上新房子,在家门口养几个羊,脱贫致富就离我们不远了。”互助县班彦村吕长录说。

  三年累计实施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62200套,基本建成68081套(户),实现入住60752套(户);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完善被征地农民市民化保障体系;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优惠的政策和优越的环境吸引了大批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主动融入城市,加速了全市城镇化进程,也为农民进一步向市民转变奠定了良好基础。

  山乡群众乐享新村

  “创业致富的阿吾忙,腰包鼓了盖新房,召阿来赛;男女老少的全动弹,美丽乡村好家园,召阿来赛……”走进互助县台子乡多士代村,高亢嘹亮的土族民歌,深情表达着群众对实现村庄旧貌换新颜的肯定和赞誉。这就是海东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之一。

  2015年,海东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围绕“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生态优良、特色鲜明”四个方面,强调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工作和基本要求。

  三年来,海东市先后在397个村庄开展“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7.4亿元,村容村貌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海东还实施了6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57亿元。通过实施农村奖励性住房和困难群众危房改造等工程,解决了全市10.6万户群众的住房问题,农牧民住房改造覆盖率达69.8%。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海东市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中心工作,为美丽乡村实施了文化广场工程、饮水安全工程、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村道路硬化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等,人居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宜居画卷已经绘就

  回望过去,成果满满;憧憬未来,信心倍增。

  面对新形势,海东将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按照完善基础、提升功能、体现特色的方向,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动人口和产业集聚,加速资源、要素均衡配置,形成“一核两副三心,两轴三带多点”城镇化总体格局。

  将乐都建成全省职业教育基地、医疗健康养老基地、河湟文化旅游展示基地、河湟文化古都和海东政治文化中心;将平安建成全省商贸物流枢纽、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基地、现代空港城区和海东经济中心;将互助建成国家级高原旅游休闲度假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土族民俗文化传承基地;将民和建成青海东部门户城市和兰西经济区中心城市;将化隆建成黄河上游商贸、旅游明珠城市、南都滨河生态宜居新城;将循化建成具有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商贸、旅游、休闲度假名城。

  新一轮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未来,海东终将破茧成蝶,成为“一带一路”上的璀璨明珠!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网
青海新闻网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央视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人民网
青海新闻网
中共海东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浏览本站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分辨率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