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海东简介 | 区县窗口 | 新闻中心 | 领导活动 | 党的建设 | 通知公告 | 视频报道 | 优势产业发展
民俗文化 | 民生关注 | 综合信息 | 海东旅游 | 自然风光 | 招商引资 | 外媒看海东
纳顿 土族的精神家园与“活文献”
来源: 海东时报
发布时间: 2016-08-22 11:50:09
编辑: 丁海平

纳顿传统舞蹈《杀虎将》

土族阿姑手持的美食迎接四方宾客

锣鼓喧天的纳顿舞蹈表演

洁白的哈达表达土族人的热情好客

  青海新闻网讯 纳顿,这个戴着神秘面纱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冲刷中已经成为了活化石,被收进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其顽强的生命力并未就此入土为安,依旧鲜活地扎根于土族群众心目中,几乎占据了民和三川地区土族人精神世界的全部,是土族人永远不可或缺和动摇的信仰。

  那么,纳顿究竟在民和三川土族人心目中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呢?在这个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像土族人这样对纳顿的虔诚和执着,无论历史的长河如何无情地冲刷,纳顿这一支柱始终会屹立在土族人心目中,让他们始终不离不弃。

  如今,纳顿这一文化艺术在多元文化和社会骤变中再次面临被边缘化的厄运,拯救这一文化艺术不再是土族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在政府层面以举办节日的固定模式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艺术,不失为一个有力举措。“青海安召纳顿艺术节”连续十五年的成功举办,不仅给这一民族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对这一民族文化艺术走得更远、传得更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让人们从中感受到了这一文化艺术的无限魅力,也清晰地看到了这一文化艺术未来的希望……

  精神依附的载体

  纳顿的汉语意思通俗地讲是尽情地玩耍,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将纳顿普遍理解为狂欢,尽情到极致自然就会达到狂欢的效应。但是,在民和三川土族人心目中纳顿远远不仅仅是狂欢那么简单,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和意义完全可以上升到信仰的地步,并且这种信仰是不可动摇的。

  纳顿看似在欢庆五谷丰登,尽情玩耍的背后,其实是土族人精神依附的唯一载体,在土族群众眼里,其地位远远高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土族群众虽然也过春节,但是相比之下,纳顿在他们心目中更具深刻的含义,他们无论是以家庭为单位,还是以村落为群体,春节不一定非要合家团圆,相互拜访,然而到了金秋时节新粮入仓、新油入缸的时候,合家团圆是必须的,这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也不是一村一庄的事情,而是整个民族的事情,是整个三川大地上最为盛大的传统活动。只要是土族人,在这个时节都要回到家中,回到村中,回到整个民族之中,目的就是要参与纳顿,用宗教和生活的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虔诚地表达一种敬畏、一种信仰、一种喜悦、一种期盼,这一切是土族人灵魂里固有的,离开了纳顿,土族人的精神世界也许就会坍塌。

  因此,纳顿在某种意义上也远远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其内容的丰富和意义的深远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也只有土族人自己能够深刻理解和深层次感受其中蕴含的一切,以至于他们陶醉其中,不惜用几乎整个秋季的时间融入其中。

  民族文化的瑰宝

  纳顿作为民和三川土族人独有的民族文化艺术,无论是在思想层面、精神层面,还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其民族性、独立性、唯一性是任何文化艺术都无法取代和同化的,可谓民族文化的瑰宝。

  纳顿以五谷丰登为渊源、以喜获丰收为序幕、以民族历史为画卷、以精神世界为灵魂,在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展示的是一个民族的宗教文化、历史文化、价值取舍、情感心路、精神世界。用活化石般的艺术表达方式将这一切植根于民族灵魂深处,展示在世人面前,其表达方式远远不是人们真实看到的一群人、一个群体的演绎,也不是人们看到的形式上的表演,而是整个民族参与演绎,所有土族人心迹表演的文化艺术,自始至终全员参与其中,因此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文化现象,它是活形态的,又是原生态的,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纳顿具有严格的组织和程序,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既表现了土族的文化个性,又体现了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民族和谐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其音乐、舞蹈、颂词、服饰、仪礼等都富于特色。

  纳顿节同时也是人们认识土族历史的“活文献”,它形象地表述了土族历史的发展进程,表现了其由游牧生活转向农耕生产的历史过程,这对于从事土族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生产生活、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可或缺的世界

  民和三川的土族人之所以千百年来守望纳顿,其中一个深层次的理由是,纳顿不仅是民族文化艺术,更为重要的是,纳顿就是他们的世界。

  这一点从纳顿传统歌舞表演中便可一览无遗。纳顿艺术虽然自始至终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处处可见对神灵的祭拜、对先民的祭祀、对天地的敬畏。但是,从中也强烈地折射出对丰收的喜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渴望,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牢记自己的历史,演绎从游牧民族到农耕民族的发展进程,敬仰民族英雄、崇尚勤劳勇敢、热爱故土乡里、敬重忠义思想、向往和平和美好的生活。以此表达民族信念、民族力量、民族勇气,展示土族勤劳勇敢、豪迈淳朴、忠义礼信的民族品质,教化世代发扬先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同时,在纳顿艺术中也注入了时代元素,在欢快的锣鼓声中,鼓锤下响起新征程的旋律,锣面上奏出新时代的乐章,歌颂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颂扬盛世中华,祈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激励土族儿女为三川幸福美好的明天奋斗。

  无论是传统,还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无论纳顿注入了什么样的时代元素,一个不可置疑的事实是,土族人不能没有纳顿,纳顿是他们不可或缺的世界,他们会用生命守护纳顿。

  呼唤拯救的守望

  纳顿原本是一种习俗,是土族人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由于时代发展到今天,多元文化强有力的渗透和侵蚀,纳顿文化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传承成为了纳顿文化艺术发展中致命的软肋。据此有志之士争取从政府层面保护拯救纳顿文化,才有了纳顿节这一概念,以此期望于纳顿文化艺术经久不息。

  纳顿的濒危,与当今社会变革息息相关,现存于世的纳顿守望者的一个共同声音是,纳顿文化艺术后继无人。由于社会变革,人口的流动也同样动摇着土族人世代繁衍的家园篱笆,大多数土族中年、青年,甚至少年走出家园务工、求学、移居,不仅打破了土族人相对稳定的群居生态,更为重要的是接受了多元文化,从新生代的思想上淡化了对纳顿的膜拜和学习传承。现如今虽然尚能组织起数以百计的纳顿表演团队,但是,这副重担几乎完全落在了老年人肩上,不堪负重的沉重感日益凸显,并且大多数纳顿传统表演技艺濒临失传,面临传承人一枝独秀的局面。

  值得全社会关注的是,作为土族人优秀文化艺术的纳顿还能走多远?土族人精神世界的支柱还能撑多久?纳顿这个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还能狂欢多久?

  土族人这样的呼唤日益强烈,不仅土族群众有责任倍加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艺术,全员行动起来守护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全社会也有责任和义务拯救纳顿文化艺术,让这一民族奇葩更加艳丽夺目。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网
青海新闻网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央视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人民网
青海新闻网
中共海东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浏览本站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分辨率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