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海东简介 | 区县窗口 | 新闻中心 | 领导活动 | 党的建设 | 通知公告 | 视频报道 | 优势产业发展
民俗文化 | 民生关注 | 综合信息 | 海东旅游 | 自然风光 | 招商引资 | 外媒看海东
一位潜心传承土族服饰的艺人
来源: 海东时报
发布时间: 2016-05-23 17:52:05
编辑: 丁海平

  “高手在民间”这不仅仅是对民间艺人的赞扬,更是对民间艺人踏实创作、精湛技艺的肯定。

  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民主村就有这样一位艺人,他虽已年过五旬,但凭着自己在“针线”上的基础,四处学习、潜心研究,为圆一个复古土族服饰、传承土族服饰文化的梦想而奋斗着,他就是乔吉福。

  儿时钟爱针线打下技艺基础

  农闲时节,除了家务,村里的女人们也没有多少农活可干,她们便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一边穿针引线,一边寒暄交流。而这其中就有乔吉福。

  现年51岁的乔吉福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家中兄弟姊妹共七人,排行老五的他从小就特别钟爱针线活。

  虽为男孩,但小时候的乔吉福爱好、习惯像女孩一般,特别文静、不调皮,是妈妈眼中的乖儿子。陪妈妈烧火做饭、洗衣擦橱,与姐姐们一起嬉戏。母亲、姐姐们做针线活,他则坐在旁边,边问边学,村里的大人们都叫他“阿姑儿”(土语为“姑娘”的意思)。渐渐地,在父母、姐妹们的帮教下,乔吉福的针线活越做越漂亮,乔吉福的针线活一点也不比同龄的女孩差。荷包、护巾、刺绣,乔吉福做得有模有样,得到了村民们的称赞。

  回忆儿时的生活,乔吉福脸上充满了笑意。他说:“小时候,就非常喜欢做针线活,也有灵感,妈妈、姐姐们只要一教,我再学学,就会了。”

  一次婚礼坚定复制服饰信心

  2015年冬,乔吉福的侄女出嫁了,他前去贺喜,但是身为土族的侄女却穿着西方的婚纱出现在众人面前。这让乔吉福想起30年前村庄里男婚女嫁的情景:那时,结婚的青年男女都穿着土族服饰,新郎新娘更是头戴精美的头饰,上穿翠绿色的七彩衫,下穿镶有绣花边的红色百褶裙,显得格外雍容华贵,一种婀娜多姿的风情神韵,真正展现了土族源远流长的服饰文化。

  为了把土族古老的服饰文化传承下去,乔吉福下定决心,开始了他的研究学习和创作之旅。他先从土族的变迁史开始学起,深入学习了土族的来源与变迁,并通过相关土族史料中的服饰照片,认真研究了土族服饰的发展变化、颜色禁忌等,并三次前往内蒙古了解了土族发展变迁史。同时,向村里的长辈请教,和老人一道,从制作方法、颜色选择、尺寸大小等方面深挖土族服饰的相关细节。

  一边学习,一边创作,凭着小时候娴熟的针线技术,如今,他已赶制了10多套土族服饰和头饰。看着庄重、美丽的土族服饰,前来观看的村民马兰英惊讶不已。马兰英告诉记者:“现在做土族服装的也有,但这服装真正展现了土族服装的精美和庄重,穿起来肯定漂亮。”

  疯狂创作传承土族服饰文化

  “凤凰点头裙子飘,三寸金莲显婀娜。”这里的“凤凰点头”指的是土族头饰的一种,早期的土族头饰主要有“金花头饰”和“凤凰头饰”两种,是土族妇女在节日盛装时所戴的头饰。其形状为在帽顶上连缀一个片状底座,座上装有银丝弹簧,弹簧顶部为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饰件,戴在头上行走时,弹簧不停摆动,凤凰随之摇曳,似在点头,故称为“凤凰点头”。

  乔吉福的母亲就有这样一件头饰。在缺吃少穿的年代,乔吉福的母亲本想把这件头饰换成粮食养家糊口,但每次拿出去卖,乔吉福总是哭闹着执意要留下头饰。在乔吉福的多次哭劝下,头饰终于保留了下来。母亲去世后,头饰自然留给了乔吉福。如今,乔吉福还完整地保存着这件精美的头饰。

  服装和头饰是相搭配的,只有协调搭配,才能真正展现土族服饰文化的魅力。为此,乔吉福在创作土族服饰的基础上,还多方搜集资料,依照母亲留下来的唯一的头饰样品,精心开展恢复土族头饰的工作。为了尽可能做到逼真,乔吉福还自筹近三万元,从古董市场买回了银耳坠、玛瑙等土族饰品,做成了十件头饰品。

  乔吉福拿起修补好的头饰,一边给记者讲解,一边说:“这些都是用银子做成的,这幅头饰是我妈妈留给我的,其他的都是我从古董市场上买来材料做成的。”

  乔吉福还告诉记者,他已从小商品市场上购买了粗布麻料。下一步,将尽快赶制土族群众务农时的服饰,并发给村民,让村民们在务农生活中也穿上它。这样,当游客经过村庄时就知道这是个土族村落,让村里的年轻人也在潜移默化中把土族文化传承下去。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网
青海新闻网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央视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人民网
青海新闻网
中共海东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浏览本站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分辨率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