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海东简介 | 区县窗口 | 新闻中心 | 领导活动 | 党的建设 | 通知公告 | 视频报道 | 优势产业发展
民俗文化 | 民生关注 | 综合信息 | 海东旅游 | 自然风光 | 招商引资 | 外媒看海东
年先村:神秘的城堡式村落(下)
来源: 海东时报
发布时间: 2016-05-23 17:51:26
编辑: 丁海平

  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的深山之中,隐藏着一座古老的神秘村庄——年先村。

  在调查洛少村时,我们已经对“年先”这个传统村落有所耳闻,因为它与洛少村仅一岭之隔,直到我们进入这个村子时才发现,虽仅一岭之隔,但它却与洛少村有着完全不同的风貌。

  以崖为墙的民间智慧

  土族民居都有“明间”,是供奉神佛的地方,这里承载的是整个家族的信仰。在年先村古楼的二楼,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明间”。苏先文古民居是2010年青海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专家发现的,确定建造于清代,具有土族民居的显著特点。

  这个院落从外观上看与其他庄廓院似乎没有太大区别,但是门楣高大,雕饰精美。院子里有一个四方的花坛,种着花草。院落的西面,一栋两层的木结构楼房是我们这次探访的主角。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古屋仍透过悬梁吊柱、精致的木刻、精美的纹饰、雕花的门窗向我们展示着它的考究价值。

  站在楼下,能看到西楼的木护栏是悬梁吊柱样式木雕,“明间”栏板有三组木雕,左边是大象图案,中间雕着狮子滚绣球,右边的木雕是祥龙。次间六组是我们熟悉的暗八仙图案,也就是吕洞宾、铁拐李等八位神仙用的法器。这些木雕虽经历了百年风雨,但看上去仍栩栩如生。

  苏先文家的这个庄廓院是土木结构的独院,房屋建筑用木材本色,我们也能看到,古楼上的柳木和楼梯、门窗都是木本色。顺着窄窄的楼梯,我们向二楼攀爬。之所以说是攀爬,是因为楼梯很陡,而且光滑。楼梯上的脚印磨损痕迹提醒我们,百年来,我们只是这个古楼悠久历史的又一个寻访者。上了年纪的村民至今还记得,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时,这栋楼就是当时村初办小学和大队的办公室。

  二楼进深三间,文物普查时,专家发现这一层楼依地势而建,搭在土崖上,左手边的房子隔出了一间储物间,依着土崖,以崖为墙。如今,从隔间看过去,土崖依旧和房间相依偎着,也许百年来它都没有改变,就这样静静地守护着古楼,让它依靠,给它支撑。

  二楼的花窗,条环板上的富贵牡丹木雕、圈口牙子、通口牙子上的雕花都还清晰,这一切,似乎都想告诉我们,当年建造它时,主人家境的殷实。

  与汉族传统民居不同,在苏家老屋的堂屋中间,完整地保留着“明间”,这里是土族人家供奉神明的地方,是传统土家人家最神圣的地方。苏家古楼与堂屋之间,有一扇木质的隔断,隔断造型简洁,雕饰精美,充分体现了苏家先祖对信仰的虔诚。苏家后人说,像这样的木隔断建筑样式,如今已不多见了。

  

  神秘的背经转山

  背经转山是一种封闭式的以自然村落内全体信仰主体为参加对象的宗教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除个别家庭中因没有男性劳力而可以请人代替外,一般不吸收外来成员,也不让女性参加,村落内的成员也不去外村参加这一集体性的宗教活动。

  背经转山的时间各村并不一致,年先村的转山时间一般为农历六月十一前,但是一定要选在丹麻花儿会的前几天举行,对于这个奇特的时间规定,村中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每年这一活动的次数也不固定,一般来说如果当年庄稼收成好,来年仅做一次补偿性的转山活动,规模不能太大,以免冲减当年修成的功德,有时甚至不进行这一宗教活动;如果当年的庄稼遭到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导致收成欠丰,则在来年要进行规模较大的背经转山活动。

  举行背经转山活动的当天清晨,村里每户人家出一个男性背经人,每人背负一函佛经。然后,从村庙中请出神箭,由神箭在前面“领队”,背经的人自成行列尾随其后,在属于本村地界的田地周围绕转一圈,活动即告结束。

  背经转山这一宗教活动是在土族农业经济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它也是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相适应的。每年农历的五、六月份,正是庄稼成长的重要时期,如果有适宜的水分、养料与日照,则意味着庄稼的蓬勃成长乃至丰收,反之则预示着来年庄稼的欠收。所以,天气的好坏对农业收成的丰欠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基于在实践中对这种关系的认识,信仰藏传佛教的土族人民,便希望能借助宗教的曙光来照亮自然灾害带来的黑暗,满足自己丰衣足食的愿望。

  尽管这种活动具有不科学的成份,但却反映了人们祈祝丰收的共同心愿。因此,这一活动在以农耕经济为生的土族人民当中是每年的一件大事,其重要性就在于祈求“雨神、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以使庄稼收成丰盈富足。同时,由于这一活动劳动量大,体力消耗多,对于地少的村落,一般也要用一整天。所以,一般都由年轻力壮的男子去参加,因而,这一宗教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成年礼的意义。

  优良的非遗传承

  作为土族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安召”舞在年先村的传承尤其良好。在胜利、丰收、婚礼等庆典上,他们在场院或庭院圆槽旁伴着猩红的篝火,把酒起舞……

  关于“安召”舞的起源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代,土族金子一般的莽原上,名叫王蟒的妖怪们作恶多端,生物尽遭厄运,官家也束手无策,多亏一位聪明的阿姑想出了一条妙计,她带领众姐妹身着五颜六色的花袖袖彩衣,手抡寒光闪闪的铁环,跳着转,转着唱,舞向王蟒。这时,凶恶的妖怪们都陶醉在歌舞里面了,个个扬起脑袋,直楞楞地一动不动。勇敢、机智的阿姑,说声“快套”!伺机千万支寒光闪闪的铁环,紧紧箍在王蟒的脖子上了。就这样消灭了王蟒,百姓们获得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从此土族人都争学“安召”,一代比一代盛行。

  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在青海东部山区,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她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2006年5月20日,土族盘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盘绣称得上是土族女人一生的必修课。一个土族女人的手巧不巧,针线活儿好不好,都可以从盘绣上看出来。土族女人在出嫁前,首先会在娘家办一个个人绣展,将自己绣制的衣服、佩饰、鞋袜等向娘家人一一展示。然后还要在婆家利用新婚庆典之机,向婆家人、亲戚朋友们展示自己的绣品,并向婆家亲人赠送自己亲手绣制的物件。土族女人有了自己的儿女后,又会花费十几年的时间,把刺绣技艺悉心传授给女儿。 (下)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年先村:神秘的城堡式村落(上)
[05月16日]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网
青海新闻网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央视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人民网
青海新闻网
中共海东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浏览本站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分辨率1024*768以上